|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长老师学生 » 家教资讯 » 家教视点 » 正文

90后独生子女独立能力差乃“富养”造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8  来源:青年导报网  浏览次数:28
核心提示:“China one?我们不要。”在遭遇数次这样的拒绝后,某留学机构负责人纪燕萍对“China one”这个词产生了好奇。经过询问才知道,“China one”指的是中国独生子女。由于中国孩子的独立能力差,甚至有家长提出要给孩子配保姆,这一个群体引起部分国外院校关注,有学校明确表示:拒绝接收中国独生子女入学就读。(环球网)
 China one?我们不要。”在遭遇数次这样的拒绝后,某留学机构负责人纪燕萍对“China one”这个词产生了好奇。经过询问才知道,“China one”指的是中国独生子女。由于中国孩子的独立能力差,甚至有家长提出要给孩子配保姆,这一个群体引起部分国外院校关注,有学校明确表示:拒绝接收中国独生子女入学就读。(环球网)

 

部分国外院校拒收“China one”这不得不引人深思。中国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普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但如今本末倒置的家庭教育现象极度盛行。

 

本来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成长再到后来独立生存发展,这是生命运行的自然规律。在培养子女这件关系到个人直至国家下一代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家长的终极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孩子思想和行为独立,能独立走好成长道路每一步,将来成为既能动口更能动手的社会有用之人。而纵观现实,一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确让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家长对子女自小娇生惯养、“唯命是从”,甘当孩奴的父母在一次次满足孩子心理欲望的同时,除了滋生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强烈个人主义色彩之外,最好不过的也只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会读书的“好孩子”,如此惯养下的孩子如何懂得生活的内涵,一个不懂生活真谛的孩子又如何适应生活,改变现实。也恐怕这样的孩子最不能接受现实的挫折、最不能面对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当然也更容易沉沦。一旦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大的落差,失望、迷茫、进而恐惧心理来袭,无形的压力凸显,当身心被压力捆绑到难以挣脱时,大脑随时会发生“短路”现象,生命也开始摇摇欲坠。这样的结果难道不和家庭惯养有很大关系吗?说起惯养,其实也就是“富养”的家庭教育模式,它对应着的另一种家庭教育模式便是“穷养”。

 

当历经拼打后成为富一代的家庭有了孩子以后,饱受半辈子艰辛的家长们开始想到不能再让下一代们再去经历他们的艰辛,于是开始将越来越多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甚至溺爱,而孩子则成了家庭唯一的“富养”对象,最好的物质供给,最贴心的安慰和满足。当孩子越来越习惯这种“富养”下的成长环境的时候,他们开始学会享受安逸的生活。在“富养”的成长环境下,他们已经不懂得什么是挫折,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也因此,他们变成哪怕是丁点挫折面前也是最不堪一击的人群,这样的孩子还能寄希望他们独立生存吗?然而现实中更可悲的是,还有一部分并不富裕的家庭不惜一切代价创造条件来“富养”孩子,不免让人匪夷所思。

 

穷吃穷喝不穷志,这是典型穷人家庭被迫型的“穷养”教育,虽然他们没有“富养”家庭子女得天独厚的物质环境,但正因物质匮乏,从而让“穷养”孩子过早体验生活的艰辛,同时现实的生活也在深深触动孩子成长的心灵,致使他们“穷则思变”,发奋图强,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穷养”的孩子总能早独立、早当家。这些历经生活磨难后成长起来的孩子,本身就在经受着一场很好的挫折教育,是挫折让这些历经磨难的孩子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生活需要珍惜,生活更是一如既往地付出。

 

两种家庭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确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格特征。当然,现实中也有一部分富贵家庭选择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对“富养”孩子加点必须的“穷养”成份,这对“富养”家庭来说,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只可惜越来越少,也因此出现90后独生子女独立能力差,其实,它乃纯粹“富养”造孽也。(来源:青年导报网)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