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长老师学生 » 家教资讯 » 文摘荟萃 » 正文

英雄行为的背后——写在《儿子》一书完稿之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7-08  来源:新疆日报网  浏览次数:19
核心提示:《儿子》终于在2009年11月27日的早上就要写完了,现在是凌晨的六点多钟,我在写最后的这段文字。
 《儿子》终于在20091127的早上就要写完了,现在是凌晨的六点多钟,我在写最后的这段文字。

 

算来从接受这本书的写作,到最后的结稿,前后共用了九个多月的时间。当然,这段时间并非全部用于写作,有一大半的时间我在搜集资料、在采访、在做与朱晓雷有关的别的一些事——我与晓雷的父亲朱文生已成为很好的朋友,看着他和老伴梁灵在思念儿子中生活,看着晓雷姐姐朱晓云仍是没着没落,我总想为他们分担些什么。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只是觉得我与老朱相处到这个份上,彼此的来往不应该只停留在写这本书上。

 

人说写命题文学最重要的是激情。其实也不仅仅是命题文学,写任何类型的文学作品都需要激情。我写这本书的激情首先来源于朱文生。朱文生的言谈举止都是我很欣赏的那种人:他话不多,每句话都很诚实;他情真,无论是对儿子的感情或是与人交流时的感情,都没有我所诟病的那种虚假和做作;他很大气,他用这种大气理解儿子、理解政府、理解朱晓雷所在的部队、理解所有关心他和他们家的人。于是我很愉快地成为了他的朋友,并愿意为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在还没有接触朱晓雷的事迹前,我在朱文生的身上已看出朱晓雷的影子,一个父亲是注定要在儿子身上打上烙印的。开始阅读朱晓雷的事迹后,马上证明了我的猜想,像朱文生这样的父亲、像梁灵这样的母亲,就应该有像朱晓雷这样的儿子。请千万不要把我的判断仅仅局限于朱晓雷英雄行为的刹那之间,我说的意思是像朱晓雷这样的家庭教育,朱晓雷即使没有那最后的英雄献身,他仍然会成为一个高尚的很有作为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朱文生和梁灵所创造的家庭氛围,早已把辉煌人生的细胞注入朱晓雷的体内。

 

朱晓雷牺牲时只有二十五岁。按照我们传统的划分,他步入人生成熟阶段的时间并不长。算上他上大学的时间,也总共只有七年。当然,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来计算的,但朱晓雷的人生的确是有限的,他还没来得及创造自己的历史。倒是朱晓雷从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吸引了我。按朱文生的说法,他们家是个很传统的家庭,他对朱晓雷的教育用的也是传统的启蒙方式。传统的就一定是落伍的、不科学的吗?不见得,如果把反传统就认作是现代化,那就再浅薄不过了。我在朱文生这个传统的家庭里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一个父亲所应有的节制和原则;一个母亲所具备的贤惠和慈祥;一个儿子所应有的尊老感恩、好学善问、勤俭持身、善良扶弱的品质。我们不是有太多的父母在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吗?这方面也不要盲目崇外,古人也许不会使用手机、不会上网聊天,但他们所倡导的启蒙教育却是经几千年不断探索的结果。批判地接受不失为明智之举,完全抛弃则是要吃些家教失败的苦头了。

 

——这就是我把大量篇幅花在朱晓雷家庭教育方式上的动因。我希望它能对我们的年轻家长起到些启示作用。有心人不妨去看看朱文生和梁灵两位老人,去亲自验证一下他们做父母的形象,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对家教的理解。

 

正是处于这种责任感,朱文生、梁灵对写好这本书寄予了很高的热情。我在阅读材料时遇到不明白的事,他们就给我详细解释;我要去采访,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便利。第一稿写出后他们反复阅读,特别是梁灵,她在我的书稿上纠正叙述错误、增加诸多细节,为这本书增了不少色。

 

前天,那是我把书稿正文全部写完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六点起床,先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的天气。这时一群雪花向我扑来,在我的脸上凉嗖嗖地融化了。有几片雪花落在我的嘴唇上,我当即就闻到了它的清新。再看窗外,漫天都在飘鹅毛大雪,大地已是一片素装。有几个早起的人在路上行走,他们浑身皆白,身后留下清晰的脚印……

 

我不知这场雪是否与朱晓雷有关?是否与这本书有关?

 

 

《儿子》一书简介

 

  

200812乌鲁木齐德汇国际广场的那场大火中,乌鲁木齐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副队长朱晓雷英勇牺牲了。与他同时牺牲的还有张宇、高峰两位烈士。

 

大火发生时,朱晓雷正在家享受休假。听到大火的信息后他主动从家搭出租车到火场,带领张宇、高峰两次进入火场,后因氧气用完,三个人牺牲在救火的现场。

 

三位英雄牺牲后,公安部授予他们革命烈士称号;自治区人民政府追授予他们“模范消防卫士”荣誉称号;自治区公安厅授予他们“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共青团中央自治区团委授予他们“新疆青年五四奖章”。乌鲁木齐市举办了有史以来最隆重的葬礼。

 

朱晓雷毕业于廊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毕业后先在乌鲁木齐消防指挥学校带兵,后又分配到乌鲁木齐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任副队长。在学院,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的好学员;在部队他是一个爱兵、善于团结人、样样工作走在前的好军人。他家近在咫尺,却已有好长时间没有休过假了,他是在领导的命令下才休假的。消防部队的官兵说,朱晓雷是完全可以不参加救火的,没有人会追究他的责任。他主动参加救火的行动,所表现出的就是一个消防战士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度责任感。

 

英雄有无出处,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朱晓雷牺牲后,该书作者申国祥对朱晓雷的家庭、家教以及其父母在朱晓雷工作后的指导,作了深入广泛的采访,搜集了大量素材,并发现了朱晓雷长达十多万字的从小学到高中的日记。朱晓雷牺牲时年仅25岁,但他的成长过程、他的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却是值得当代父母思考和借鉴的。该书从朱晓雷牺牲的场面写起,用倒叙的方式写了朱晓雷父母对儿子的思念、对儿子出生的回忆、介绍了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家庭教育以及朱晓雷在很早就形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一部朱晓雷的成长史,也是一部朱晓雷父母的家教史,它对当代青年无疑具有鲜活生动的教育意义,对当代父母也会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起到答疑解难的作用。(来源:新疆日报网)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