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聘员工,随时上班。"11月16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场招聘会上,一家光伏企业的负责人对求职人员说。
这似乎是光伏企业用工需求大增的一个缩影。用工需求的增加,则被看作光伏市场和制造业复苏的表现之一。
我国光伏制造业在2012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寒冬",产能严重过剩以及国外贸易壁垒围堵等因素,使得行业整体经营陷入较大困境,而今年冬天,光伏制造业已感受到了复苏的温暖。但光伏业作为新兴产业,不少问题仍与发展同在,未来光伏业将如何在发展中积极解决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在"2013光伏领袖峰会"上采访了多位与会专家学者,他们均认为,政策扶持引导、电网企业支持都十分重要,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业自身的调整提高仍是根本。
【政策】 光伏产业政策导向明确 尽管感到复苏温暖,但我国光伏产业仍面临着产品质量、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等瓶颈。为引导光伏产业突破上述瓶颈,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2012年和2013年,中央和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引导企业回归国内市场 2012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意大利等大幅削减光伏补贴,欧洲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下滑。同时,欧盟和美国又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虽最终在今年得以解决,但对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我国光伏制造业来说,依然是一个沉重打击。
开拓国内市场,成为光伏产业应对危机的选择。 "中国光伏市场能否打开,主要看国家政策。
"国家发改委 能源 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说。《亮报》记者在"2013光伏领袖峰会"上了解到,我国的相关政策对光伏产业的导向十分明确,即重点引导国内市场的开发。
具体来说就是引导中西部地区利用天然资源优势,集中大规模发展大型光伏电站;东部地区则着重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 大型电站建设方面,201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要达到2100万千瓦。
今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上述目标提升至3500万千瓦。此外,国家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从今年10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对利用太阳能生产的电力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
分布式光伏方面,2012年5月,国家能源局提出促进太阳能热利用和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当年9月下发通知组织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建设。今年11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征求2013、2014年光伏发电建设规模意见的函》,要求2014年光伏发电的建设规模比计划提高两成,达到12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项目将达到800万千瓦。
江苏、江西等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王贵清认为,政策增加了光伏产业向内发展的信心,对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好的平衡作用。
推动企业重视 科技 创新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李俊峰认为,我国光伏产业实现健康发展依然要弥补一些短板。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近两年来,我国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光伏产业重视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2012年3月,科技部编制的《太阳能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掌握太阳能材料、器件、系统核心技术。
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当年2月发布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艺水平、突破装备研发瓶颈,今年9月又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规定符合行业规范的企业,每年用于光伏产品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 销售 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人民币。 "这一系列政策均指向我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短板,在未来也将会推动光伏制造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王斯成对《亮报》记者说。 保障电网与电站建设同步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13届中国光伏大会上,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霁雪透露,国内核准和已批准前期工作的光伏电站容量达到了1900万千瓦,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离不开电网企业的支持,因此配套电网建设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键是要出台一系列政策,让光伏电站的建设与电网建设实现同步规划。
"王斯成对《亮报》记者说,电网建设的审批和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因此,中西部地区在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时,必须要与电网的规划相一致,以更好地保证光伏发电的送出。他说,电网企业最了解当地光伏电站的发展情况,知道如何做能最有效、最 经济 、最快速地配合当地光伏电站进行电网建设。
各地在发展光伏产业时,应多与电网企业沟通,以保证电站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让光伏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目前,国务院相关文件已明确要求,要保障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成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