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致富学院 » 创富技术 » 正文

湖北每年诞生近百名“创富教授” 靠卖专利技术身家近千万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27  浏览次数:23
核心提示:  “书中自有黄金屋”不乏现实版,我省大学教授中,一批腰缠万贯的创富英雄正在崛起。上周,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一项专利技术卖出一千万元,牵动着公众对“创富教授”群体的好奇。在我省高校中,像这样靠技术成果交易跻身“千万元俱乐部”的教授,每年诞生近百名。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周治涛 乐毅

  “书中自有黄金屋”不乏现实版,我省大学教授中,一批腰缠万贯的创富英雄正在崛起。上周,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一项专利技术卖出一千万元,牵动着公众对“创富教授”群体的好奇。在我省高校中,像这样靠技术成果交易跻身“千万元俱乐部”的教授,每年诞生近百名。

  凭一纸技术鼓起腰包

  平时低调隐身校园中

  1000万元!上周,华中科技大学骆清铭教授的专利技术“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被武汉某生物科技公司买下,成为武汉东湖高新区“黄金十条”新政出台以来最大一笔成果交易。根据相关政策,其收益的70%将归骆清铭教授及其研发团队所有。

  骆清铭的“创富神话”如今在高校不断上演。近日,在汉某高校侯教授的一项工业原料精制技术,卖出1800万元的大价钱;去年4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徐卫林的“普适性柔洁纺纱技术专利包”使用权,以500万元拍卖给外地一家纺织企业……

  记者打探发现,这些靠一纸技术腰包鼓起的“创富教授”,平时十分低调。研究工业原料精制技术的侯教授,一般白天睡觉,工作从傍晚开始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偶得空闲就玩玩摄影,许多同事甚至都跟他打不上照面。

  徐卫林教授在同事眼中是一名单纯的工作狂人。该校科技处处长易长海介绍,徐教授经常上午给研究生上课,下午就飞赴外地指导项目试验。他所获报酬的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资助学生上,2009年他获得湖北最高科技奖,当时的100万元奖金就被他用来设立了“攀登奖学金”。

  “创富教授”日渐崛起

  成为高校比拼新指标

  湖北省技术交易所统计的“2012年单笔1000万元以上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名单上,近300个项目中,省内高校教授专家负责的项目占到近四分之一,技术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登记合同显示,近几年我省获益近千万元的大学教授每年都有近百名。

  湖北省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万涛介绍,仅2012年上半年,我省技术交易登记合同就有3478项,成交金额74.89亿元,其中不少大学教授同时有几项技术卖出。

  新崛起的“创富教授”们也成为高校科研实力比拼的新指标。数据显示,2011年度武汉理工大学以135项登记合同数、8.93亿元合同成交额荣登高校创富榜首;2012年度领先的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合同成交额均突破8.76亿元。

  出于各种原因,也有许多教授并不愿暴露身家。省科技厅一名负责人透露,一些企业出于技术保密需要,会私下购买科研项目,基于种种原因,目前隐形“创富教授”的数量仍然成谜。

  科技成果服务一方经济

  专家称“富翁”越多越好

  近年我省出台了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政策,目前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在汉高校,对专家教授科研成果转化收益最高给予70%奖励,众多科研新成果纷纷转化成生产力,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以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的“如意纺”为例,该技术可对传统纺织中无法使用的木棉、羽绒等超短纤维进行纺织,生产出的纺织品轻薄柔韧,附加值至少增加四成。此前,国内纺织企业大都以350元/个的价格从瑞士进口能把毛羽降低的装置,徐卫林发明的技术能将纱线的毛羽下降70%。“能创富的教授,我们希望越多越好。”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项科技成果在给科研工作者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推动社会发展,应进一步规范技术交易,让更多先进技术发挥效益。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