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长老师学生 » 家教资讯 » 每月推荐 » 正文

从爱因斯坦的教育观想到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28  浏览次数:16
核心提示:从爱因斯坦的教育观想到的
  考察人类获得真理的途径和方式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这样的启发:社会发展、科学进步,无不是通过社会群体中的部分个体的研究和思维,从而推动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如果我们要发现真理,就应该坚持发展独立研究和思维的品格,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个体潜在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也就是说,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他的性格、独立意识、创造才能等等应该受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全社会的尊重。没有个体的发展,就没有群体的进步。尊重个体的独创性,就必然导向对群体创造性的充分的尊重和认定。

  从这个基本点出发,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二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在此突出强调了青年应该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发展独立思维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的思维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可以说,没有什么能比爱因斯坦的成功这个事实更具有说服力的了,他对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足以证明作为主体的独创精神、独创性思维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然而,爱因斯坦在强调独创性的时候,并没有因此忽视对社会的关注。他提出“学校应当发展青年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显而易见,这里阐明了一个重要关系:人的独创精神只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反过来,社会进步又将为人的创造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此看来,教育必须注重发掘学生个体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