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年仅21岁的湖北文理学院大二学生陈梦思,由于患上抑郁症,在前往安定医院就医时,与陪同的妈妈一起失踪。随后,警方在汉江发现这对母女的尸体。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10月中旬,湖北文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4000多名在校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每100名大一新生中,有7人心理异常。
针对大一新生的心理普查
本次普查对象为2013级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共4214人。其中参与者为4168人,参与率达98.9%。湖北文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陈玲介绍,普查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接受普查的大学生由各院系统一组织,在网上填写量表。普查显示,4168人中,心理正常者为3873人,占测试人数的92.92%;心理异常的学生295人,占测验人数的7.08%;有抑郁和精神病性倾向的学生为51人,占测试人数的1.22%。也就是说,每100名大一新生中,有7人心理异常,1人有抑郁和精神病性倾向。“这个比例远低于全国15%—20%的水平。”陈玲说,在普查中,很多学生有意或无意地隐藏了自己的想法,实际情况可能比普查结果要坏得多。
女生更容易心理异常
普查数据显示,在51名有抑郁和精神病性倾向的学生中,32人是女生。其中,有抑郁倾向的女生为12人,男生为6人。
大一新生王艳(化名)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王艳家境贫寒,但自小学习很好,因此,每当她有什么物质需求,家长都会满足。从小到大,王艳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进入大学后,室友们都不愿意跟她交往。看到身边的同学们关系融洽,王艳心里十分难受、焦虑,最后患上了抑郁症。“男生之间有矛盾,打一架后,没几天就好了,女生大多喜欢生闷气。”陈玲认为,男生自我意识较强,遇到挫折、困难时,会选择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女生往往在意别人的看法,遇事爱憋在心里,喜欢钻牛角尖。“95%的自杀者都患有抑郁症。”陈玲说,抑郁症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她认为,人际交往中,女生往往更敏感,不易形成一个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朋友圈),这也是女生心理问题高于男生的原因之一。
心理健康与所学专业相关
记者在普查报告中看到,在295名心理异常的学生中,建工学院、管理学院、文学院人数居多,分别是33人、31人、31人,体育学院、医学院人数最少,分别是7人、4人。
陈玲认为,除去各院系人数基数不同这个因素外,学生所学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她说,文学院的学生受文学作品影响,遇到问题时往往把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投射到自己身上;管理学院的学生思想活跃,然而思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体育学院的学生多活泼外向,运动量较大,平常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往往在运动的过程中消解了。陈玲说:“医学院的学生心理问题最少,这是受了专业的影响,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较强。”
家长不知如何爱孩子
普查结果出来后,湖北文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295名心理异常学生进行了集体心理疏导,并向51名抑郁分值较高或有精神病性倾向的学生发出邀请函,请他们到中心接受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陈玲认为,造成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原因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寻找。具体到大一新生,出现心理异常,主要是不适应大学生活、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所致。
陈玲说,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可以追溯到幼时及家庭。在对王艳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陈玲了解到,虽然家庭困难,但只要是王艳想要的东西,其父母都会尽量满足。如果得不到,王艳就会一直闹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父母的态度让王艳形成了错觉。等她走出小家来到大学,便会发现,世界不是以她为中心,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她无法与人正常交往。陈玲说:“为人父母者平时要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爱孩子是老母鸡都懂的事,但如何爱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