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机床企业的发展,在中端产品市场上,德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中国企业的有力竞争。因为在这一领域两国的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而中国企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却更好。
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的调研显示,与德国机床企业相比,中国企业通常建立了覆盖大陆地区的服务和分配中心,保证其能兑现向客户承诺1~2年的质保和全寿期的售后服务。即便在节假日,中国企业的售后人员也能在48小时之内赶到客户所在地,为客户提供维修和备件,而且成本也更低。与之相比,客户对德国机床售后服务的体验则并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响应速度和维修成本上与中国机床企业的差距。
因此,德国机床制造协会号召德国机床企业能够适当将研发和技术差距小的产品实现中国本土化,通过在当地生产进入市场,缩小与中国机床企业在服务上的差距,增强服务的灵活性和与客户的交流。但在高端产品领域仍然保持进口策略。
近来,德国企业在中国工厂数量的增多以及不时发出的本土化产品体系的号召无疑都表明了企业正在践行这一策略。
实际上,上述的道理不难理解,但如何在这块市场争夺中站稳脚跟,并持续获得适当利润才是关键。
众所周知,汽车是机床行业的大用户。有一种说法是,金切机床至少有50%的客户是源自汽车行业。
但可悲的是,国产机床企业却很少能进入发动机生产线等关键领域。在中国的整车厂,四大工艺所需装备大部分需要进口。实际上,通过近年的重大转型成果展示,我们确实看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的出现,其单个技术指标也可圈可点。惟一让人遗憾的就是市场化、产业化不够,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量不够。
而中端市场如果不能形成一定的量,就很难有市场说服力,这却是中端产品往上走的必经之道。
近年来我国机床工具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经济规模实现“由小到大”的迅猛增长,特别是在中高端产品领域,我国已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中高端机床工具产品主要规格品种基本都能覆盖,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开始涌现。
但是可以做和做好,还有很多差距,能做的只能说有能力做一个产品,但是从客户的角度准备企业认可,并愿意支付购买相应的产品。,做好的产品是中国机械制造企业可以在中端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