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家长老师学生 » 特殊家庭 » 留守家庭 » 正文

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2  浏览次数:18
核心提示: 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消除苦恼,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有关专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其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其三,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其四,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单亲家庭的家长如何消除苦恼,使自己的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呢?有关专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其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一层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
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而找孩子的班主任反映一下情况,请班主任以适当的方式大班上讲清道理,造造舆论,正确对待这种情况。
其三,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调查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其四,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双方都要讲理智,切忌在孩子面前“争庞”。如果有可能,应该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这在现代社会不仅应该,而且可能。不是夫妻,也可以是朋友嘛,何况还有共同的下一代。还要让孩子与其他亲友中的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面,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
此外,单亲家庭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B心理学家们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学生父母离异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认为,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 、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二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三 、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四 、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五 、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六 、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这一重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 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3.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4. 严格合理,培养其自立精神。首先,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如何教育单亲家庭孩子 
     首先,家长自身要明确一个观点,就是:单亲家庭,是一种正常而普通的家庭模式,是和双亲家庭、三代同堂家庭、无父母家庭、叔姑姨舅杂居家庭等各种家庭模式中的一种,没什么特殊。家长不要主观地给孩子灌输“他不幸”“她抬不起头来”“她可怜”等意识,只要你给孩子一片明朗的天,孩子就能明朗的成长。有的家庭,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可能与叔叔舅舅等共同居住,这也是一种模式;有的家庭,由于父母去外地打工,成为只有老人的留守儿童家庭,那也是一种模式;还有姐姐带大弟弟妹妹的孤儿家庭或父母在外的形同孤儿的家庭,小孩子一样能健康成长;还有的,孩子住在非亲家庭里,比如寄宿在姑姑家,等,也是一种家庭模式。并非只有双亲家庭才是正常的,相反,有的家庭确实父母双全,但父母整日争吵,或父母整日忙于工作或忙于打牌,那即使是双亲家庭,也不如有个负责任的单亲更好。因此,我们说,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学习,基本没有影响。
其次,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人格发育,是有影响的。只有母亲的家庭,孩子可能更细腻,敏感,但胆识和魄力不够,或感性过大,而理性薄弱;只有父亲的家庭,孩子可能很独立,但爱心不够,甚至具有攻击性。这种情况下,要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借助其他异性亲属的力量,给孩子一个健全的性格。比如,没有母亲的家庭,父亲可以经常把孩子交到姑姑家住几天。没有父亲的家庭,妈妈可以借助舅舅来约束男孩子,也可以多领孩子出去串门,让孩子与自己的男性同事、邻居或女同事的丈夫多交往,让孩子也受到外向、开朗、坚强的影响。
第三,单亲家庭的孩子到了初中以后,确实存在一些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单身父母要注意扮演好双重的身份。由于单亲家庭结构的不同,我们也要按照单亲父子、父女、母子、母女这四中模式来分别分析。
单亲父子家庭:男孩子长到初中,尤其到了高中,儿子逐渐自立,对父亲比较强硬的教育态度可能产生抗拒心理,缺少了一个母亲来调节和缓冲,父子关系可能僵持成势不两立的局面。做父亲的需要注意克制和妥协,尽量把和孩子的关系处理为朋友关系,并借助女性亲属的介入,使孩子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姑姑类的人物,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妥当。
单亲父女家庭:由于女孩生理发育的成熟,女儿与父亲的交流可能更加疏远,有些女儿的小脾气可能得不到父亲的宠爱和娇惯,或者父亲过于娇惯,又不能触及到生活细节,女儿都会对父亲产生隔膜,或者怀念母亲,而产生顾影自怜的林黛玉式的悲剧性格。这时,父亲也应找到一个女儿可以倾诉和宣泄的女性长辈来调节,使女孩能得到心理上的依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单亲母子家庭:这是比较容易出现教育问题的一种单亲家庭模式,因为母亲通常对儿子疼爱有余而管教不足,而且男孩子通常到了青春期,很讨厌唠叨的妈妈。对妈妈的话根本接受不进去,这就可能因为过分娇惯而使孩子长成暴虐的叛逆性格,许多青少年犯罪的现象都出自单亲母子家庭。外围虽有舅舅的帮助,但舅舅对外甥的管教确实不如父亲更有效,而且常常出现的结果是,舅舅有时的严厉管教会导致母亲的不悦,于是舅舅逐渐远离或逐渐客气起来,于是孩子的教育就出现了空当。须知,适度的责骂,反而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孩子也不能无所畏惧的条件下成长,孩子必须有畏惧的人,才能成长得更健康。这时,我们希望做母亲的一定要把教育和关怀严格地划分清楚,对孩子的关怀可以无限,但对孩子的教育绝不能心软。母亲永远不要怕孩子!不论他已经长到多大。我们还建议,母亲不要为孩子牺牲一切,反而是在事业上保持独立、在家务上加给孩子部分责任、在生活上不姑息不娇惯的母亲,更让你的儿子敬重,更让孩子能接受她的教导。
单亲母女家庭:这种模式的单亲家庭一般不存在严重的教育隐患,只提醒母亲不要自己先成了一个满腹牢骚的怨妇,每天除了咒骂黑心的男人之外,对女儿没有别的有意影响。这时,母亲最好给孩子找一个男班主任的班级,让女孩通过学校教育弥补一下家庭教育的缺口,使孩子更理性,更社会性一些,使孩子不致成为一个即使成绩优良,但仍然目光短浅、性格狭隘的小女人。
最后,请所有单亲家庭的父母们,告诉你们的孩子:现在的社会上,只有30%的家庭是双亲家庭,其他的,都是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孤儿家庭、同堂家庭、杂居家庭、畸形家庭、寄宿家庭、继父继母家庭、和虽然双亲健在但终日争吵的不和睦家庭,你们的家庭只是模式之一,而不是个残缺的家庭。好好读你的书,没什么大不了的。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