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山区农村 家庭教育 现状 调查 思考
一、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近年来对我乡学生、家长及部分中小学老师的随机家访和调查及笔者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工作体会研究得出,在我县农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县“大城关”战略的实施,进城打工蜂拥,留守儿童增多,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更加突出。当前,我县农村家庭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乏氛围。
现在初中学生的家长近90%是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上农村的贫困,他们所受的教育是极其有限的。下面是随机调查的我乡不同年级60名学生的家长的文化程度。
家长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这样,其所掌握的教育知识也是极其贫乏。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的书真难读,孩子的作业,我们根本不懂”,很多家长如是说。因此,许多家长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认为“学校是教育机构,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卸载于学校,根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家长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这样,其所掌握的教育知识也是极其贫乏。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现在的书真难读,孩子的作业,我们根本不懂”,很多家长如是说。因此,许多家长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认为“学校是教育机构,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卸载于学校,根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2、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家庭教育主体缺失。
由于山区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较缓,田园经济收入较低,农村家庭收入也相对较低,且多数家庭负担较重,家庭中,上有老要养,下有小要育,迫使一部分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这样,一部分孩子就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
随着外出打工的蜂拥,现在农村中有些村落出现了近似空壳的现象,农村成为“386170”部队驻地(妇女、儿童、古稀老人).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单亲家庭,这为本来已经很沉重的家庭教育话题又抹上了一层阴霾。
随着外出打工的蜂拥,现在农村中有些村落出现了近似空壳的现象,农村成为“386170”部队驻地(妇女、儿童、古稀老人).另外,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学生中存在不少的单亲家庭,这为本来已经很沉重的家庭教育话题又抹上了一层阴霾。
这样的现状,造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家庭教育难以到位,“放羊”式教育和“遥控式”教育现象严重,教育效果甚微。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日趋严重的这两种家庭教育现象。
①“放羊”式教育。据我们调查:孩子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或父母每月偶尔回家一两次占了29.16%。有些家长即使偶尔回家,也只是因为孩子的生活费用,无暇关心孩子的教育。有些孩子周末回家也是一个人,因此,部分孩子周末就没回家,借宿于亲戚和同学家,有的干脆就四处晃荡。如此之多的孩子被“放”,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这些孩子中只有极个别独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还能居中不下,更多的孩子在学习上只能属于待进生或后进生范畴,而且他们行为散漫,迟到早退、旷课逃课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最后导致走上犯罪道路。今年年初我县发生的一件影响恶劣的刑事案件的作案者就是农村学校中的一个初二辍学生,因辍学后父母监管不到位,长期沉湎于网吧,深受不良信息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
②“遥控式”教育。有部分家长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便给孩子配备手机,通过电话对孩子实施“远程遥控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教育效果低微,甚至无效。据学校统计:本学年我校召开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及两次全校性家长会。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家长出席率分别为:48.3%、52.56%和63.21%,基础年段家长出席率各班不一,约介于30%-60%之间,原因就是在城关或外地打工,无暇参加。其中一部分毕业班家长来参加家长会时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哪个班级?班主任是谁?在此之前都没参加过家长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经常过问子女学业的仅占18.68%,包括偶尔过问即考试时问下孩子成绩的也不超过45%,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家长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教。就连部分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家长也是如此。今年我县一级达标中学进行保送生考试,我校有15名学生参考,学校特地召开了次考生家长会,与会家长也仅11名。考试当天,学校本想让家长亲自送考生到考场,竟有3位家长打电话表示自己身在外地,无法回来,希望学校或任课老师代劳。当听到这个消息时,一名小女生流下了眼泪。最后,学校决定免费给考生包乘公交车统一送达考点。这些家长与子女的平时联系仅靠手机维系着。就这样,一部分学生处于遥控式的教育状态。家长们与子女的交流机会本来就够少的,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教育,他们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工作根本无从谈起。
3、当前教育现状使部分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
现在培养一个大学毕业生需要家庭负担很多,这对于收入不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另外,农村出身的毕业生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困难的。这样一种“高投低产”,使得许多讲求“实惠”的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降低了培养子女的热情。在我县农村甚至还有一种“读书赔本论”的谬论。认为大学毕业是打工挣钱,高中毕业是打工挣钱,初中毕业也一样打工挣钱,念大学投入了那么多钱,而且毕业后工作又不好找,何时挣够本钱还不得而知,不如趁早出来打工挣钱合算。
4、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两种极端。
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棍棒式教育”和“溺爱式教育”两种极端。调查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奉行“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是司空见惯。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孩子。从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没挨过家长打或骂的几乎为零,有学生表示,只要班主任老师反映下情况,他就得挨打。这些家长以权威和命令主义的形式来教育,凭自己的情绪来教育孩子,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谈不上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时更是适得其反。与棍棒式教育相对的就是溺爱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更多地表现在父母对男孩子的教育上。在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仍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地存在。他们把爱理解为迁就,把孩子当成“皇上”、“宠物”,他们信奉“树大自然直”的理念,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不学而会”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 “敢尝试”“有创造”的“美德”了。这类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往往骄横野蛮。这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耐挫能力特别差而且自尊心又极强,老师批评不得。在学校中,同学间一点小摩擦就搬来家长,而家长往往也极尽护短之能。
5、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普遍滞后。
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严而无爱”“爱而无教”。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教育方法上重言教,轻身教。调查中发现,能坚持把“以身作则”放在首位的家庭仅占6.8%。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讲粗话,自己在家里却粗话连天,动辄破口大骂自己的孩子;有的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整天泡在麻将桌边。二是在教育投资方式中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每月伙食费(不包括周末)支出平均在百元以上的占82.34%,其中半数家庭用于孩子的生活费用占全家总收入的47%;相反,在家庭中备有孩子专用书桌的仅占25.6%;有50本以上书籍的家庭占11.2%。在精神生活方面,不让孩子看小说、杂志和报刊,视其为“不务正业”,让孩子淹没在题海之中,久而久之,必然带来“物质超前,精神迟滞”的后果。三是教育内容上重视知识轻能力。“你对孩子着重于哪方面的培养”这项问卷中,家长把“能力”放在首位的占3.2%,把学业放在首位的占45.1%,把健康放在首位的占40.6%,有的家庭认为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考试分数越高能力越强。所以,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做习题比参加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更有价值。四是在健康上重肌体、轻心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躯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于是只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营养补充,却忽略了与孩子的心灵交流。在多数家长眼中,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殊不知,过多的保护,溺爱和包办,必然导致孩子缺少个性和独立人格。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次调查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一)、努力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尝试教育反哺。
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与教育内容,更主要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家长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同时可尝试实施教育反哺——“我来教教父母”。因为,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我们发现有75.36%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从表3,我们也可看出:大部分的父母(94.28%)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我们发现有75.36%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从表3,我们也可看出:大部分的父母(94.28%)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二)、改善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1、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2、加大学校教育的管理,成立相应的机构,切实解决好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如建立留守学生帮扶专门机构(如,留守学生家园),并切实落实帮扶措施,从学校教育的职能上去弥补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3、拓展家校联系的途径,以活动促进效果。如完善家长学校和班级、年段、学校各层次的家长委员会等等,同时,还可以尝试创建校外家校活动基地。家长的社会关系和职业关系中蕴藏着丰富的校外教育资源,由学校或基层政府搭建平台,促进家长间的联系,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高家教质量。
(三)、实施家长培训工程,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等等。陶行知说过:“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另外,学校还可通过开展活动,加强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乡村关工委和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我们可以尝试发挥乡村关工委“五老”的余热,为“留守儿童”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如组织宣讲团深入家长宣讲,参与组织“代理家长”活动等。同时应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基层妇联应主动承担起指导当地妇女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拓宽“惠民惠农”政策辐射面
各级政府特别中基层政府应切实落实好党的“惠民惠农”政策,在经济发展、自主创业等各方面给农民予政策上的倾斜、经济上的扶持,以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缓解教育主体继续缺失。父母的教育功能,是他人所无法代替的。
(六)、打造“名人”效应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他们长大后成为国家公务人员,或成为科学创业致富的领头雁自然可以消除“读书无用论”或“读书赔本论”的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