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3月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在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推进以国家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为补充,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由此,引出了两个新的概念,一是把行业标准置于我国标准体系的补充地位;二是要发展以协会标准为主体的团体标准。
基于此,有必要对行业标准、协会标准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机械行业标准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标准数量:截止2006年10月底,机械行业标准共8460项。
●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按照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CCS)类分,机械行业标准涉及18个一级类目和290个二级类目。
●标准类型分布:标准按其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管理标准6个类型。机械行业标准中,基础标准比例为6.7%、方法标准为7.7%、产品标准为83%、安全标准为1%、环境保护标准为0.2%、管理标准为1.4%。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机械行业标准中,国际标准采标率为5.3%,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6.5%。
●标准管理:机械行业标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管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受委托负责时常工作。
●标准制定技术机构: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主要由机械工业领域的全国标委会和行业标委会负责。目前,已成立全国标委会90个,行业标委会26个。
●标准出版发行:机械行业标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标准经费投入:机械行业标准制修订经费主要由企业支持。
2、主要问题
●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从标准项目提出到标准发布,标准的平均制修订周期为4年。
●标准标龄过长:通过对8460项机械行业标准的调查发现,2000年(含2000年)以前的标准为7165项,占总数的84.7%,1996年(含1996年)以前的标准为3383项,占总数的40%。
●标准体系结构不合理:中低档机械产品的标准偏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急需的关键技术标准少,如机床行业,与数控机床有关的标准不足机床标准总数的10%;在节能方面,工业设备的能效标准空白点多,用能产品(锅炉、电动机、内燃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的能耗限额标准缺口大;在节水方面,污水资源化、非传统水源利用方面的产品标准制定工作刚刚起步;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节约材料标准、废旧机电产品回收利用标准尚处于研究阶段。
●标准重复制定:由于标准归口管理问题,有些专业的产品标准重复制定。比如矿山机械和煤炭专用设备,标准重复制定项目不少。
●标准内容不合理:不少标准内容过多地规定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或产品的外型、尺寸、规格等技术要求(主要是产品标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技术创新构成障碍,不利于技术进步。部分产品标准中规定了检验指标,但却没有检验方法标准,或者有了检验方法标准,又缺乏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指标,给标准实施带来困难。
●标准自主技术含量不高:一方面大量标准中的技术数据和指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国外标准、产品样本,缺乏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缺乏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成果没有及时纳入标准,或者机械产品已应用了先进制造技术成果,但对应的标准没有及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