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鲁泰纺织董事长刘石祯、招商证券副总裁丁安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微博)、老板电器副总裁王刚、以岭药业副总经理戴奉祥济济一堂,进行了一场热烈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对话。
对话围绕“中国企业的创新如何持续”的大主题,以期能找到支撑优秀企业持续创新的共同基因,给更多的优秀企业和潜力企业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的持续创新理念和范式。
创新面临哪些挑战?
主持人:能不能简短地跟我们分享一下,创新碰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刘石祯:关于这个问题,首先一个企业要创新,你必须有创新的激情,大家都希望要做好,把企业管好,你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卓越。除此以外我觉得领导要沉得住气,第二,你要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与大家并肩作战。
王刚:老板电器应该是国内最早从事厨房电器产品生产的企业,已经30多年了,最早它是一家村办的集体企业,1979年就开始创业,这样的企业天生会有一些弊端,如果我们没有创新的话,这家企业不可能走到今天或者说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回想起来,在历史上我们有三次比较大的创新。第一次,1988年注册了老板这个品牌,我们从创业之初一直是给人家代工一些很低级的产品。1988年我们注册了老板这样一个品牌,这在当时是一个创新,奠定了我们自有品牌的发展道路。
第二,1998年我们转制成民营企业。当时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借着当时整个浙江省乡镇企业改制大的背景,我们把它从一个集体企业改成民营企业,奠定了我们后一个发展事业的基础。
2008年,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也是为了上市,创造性地把所有的中高层和代理商都纳入了进来,大家都给股份,大家心就很齐了。从2008年到2013年,我们基本实现了40%以上的增长,这个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戴奉祥:结合我们公司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企业创新形成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是有创新的意识;第二是创新的机制;第三是形成创新的文化。
我们董事长是一个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本身就有创新的意识,从他下海创业的第一天就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所以我们说民营企业创新形成首先是老板的文化。
第二,我们把老板的意识变成了一种机制,形成了鼓励或者倡导企业员工创新的机制,在制度上我们的技术、工艺、管理创新要有什么样的保障措施,让创业者在企业有空间,有成长,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体现。
第三点就是创新的文化,整个公司从研究到生产再到管理,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创新,我们定期进行企业内部创新的奖励,把创新的元素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每个方面,形成创新的文化和氛围。
创新和创业紧密联系
主持人:请教一下招商证券的丁总,从您研究的角度来看,今天中国上市企业在持续创新方面,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哪些?
丁安华:中国的企业在今天的高度上再去模仿、学习是不行的,必须要走上创新的路途,资本市场特别喜欢创新,投资者愿意为创新企业付出。我们要发现它的价值,它可能会成功也会失败,但是在创新本身的过程当中,是价值发现的过程。创新途径有很多,基本上就是一点,你比别人有理想,做一些新的尝试,这些尝试有风险,投资者愿意在前端来支持这些有风险的、创新的举措,可能会有成功、有失败,我们都给予尊重。
主持人:请教吴教授,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风险和评估来自多方面,创新可以是市场上的风险,也可以是内部管理机制的风险,究竟何者为大?何者优先?您的建议是什么?
吴晓波:这是一个难题,市场的风险和它组织内部的风险、管理的风险往往会交织在一起。创新的本意是打破平衡,但是它又会有渐进性的创新,再建立、改进更好的平台,它始终是在一种矛盾当中前进。
从刚才几位企业家讲的经历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创新实际上是和创业有紧密联系的,如果我们只讲创新缺乏创业的精神,我们就能够看到像诺基亚、柯达面对这样的问题,它们内部的创新系统很强大,但是它缺乏一种创业的精神。创业是什么?我把别的、已有的东西清零再做起来,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企业讲创业又缺乏创新,做持续的改进,建立起更高效平衡的创新,它始终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当中我们希望企业的创新管理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它要随时感知市场的风险和机会,市场的风险如何正确、及时地传递到组织内部的创业精神上面,去改变它已有的平衡,所以这个是一种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活动。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创新往往不是一个线性的连续的过程,可能会是跳跃的、破坏性的。
互联网时代贵在坚持定位
主持人:在面对一个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的时候,你们的应用之道到底是什么?
戴奉祥:几乎每个企业、每个行业都面临着互联网大的背景的挑战,作为一家药企,我们整个企业的价值链,从供应、生产到销售渠道都是受国家高度管制、控制的行业,所以和一般竞争性行业不太一样。而研发的手段包括市场营销的供流渠道受技术的应用影响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挑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新的问题。我们也有专门的团队进行针对市场的调研,研究企业相应的对策。在网上电商,作为处方药不允许在网上销售,但是保健品这一块是可以的,我们这一部分的产业会顺应新的形势、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针对公司、行业的情况做一些应对,争取再作进一步的创新。
王刚:对我们来讲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我们是做消费品的,直接面对消费者,消费者有什么喜好,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有什么改变,我们肯定是不得不去遵循的,不得不去跟随的。
我们很早就开始做电商了,从2008年开始和京东合作,到今天我们整个电商销售占20%左右,变化相当快,而且增速也是相当快。像这次双“十一”的销售是7500万,去年同期是2000万,同比增长了300%多。我们现在也不得不感叹,好在当年还是走了这一步,所以赶上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步伐。
我们在互联网上卖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我们的定位,现在可能大家第一个感觉是我到互联网上买东西,因为互联网便宜我才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观念会被摒弃,我在互联网上买东西是认可它的品牌和服务,所以才在互联网上买。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卖,甚至比在线下渠道如国美、苏宁卖得还贵,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切切实实的好处。
吴晓波:现在互联网时代,它的行销方式、渠道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所以在这样一种变化的环境下,我们要看清楚,什么是我们应该坚守的,什么是必须得放过去的,这个取舍之间可能会有不确定的存在。如果你放出去过多了,你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你的理论没有了,而它必须在你价值创造的核心杠杆上,有你自己独特的东西。守住自己的品牌的定位,这个就很重要,有我自己价值诉求。所以,新的互联网时代从行销来看的话,它不是革命性的变化,但是要守住自己。
主持人:中国企业如果真的要跻身世界500强,走向国际,在体制上、在行销上,哪些是最值得思考、继续努力创新的几点?丁总给大家提个醒?
丁安华:资本市场非常喜欢冒险,所以在21世纪初有那么大的泡沫。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中国有一段时间创新精神是蛮强的,现在有一点墨守成规的味道。早20年、10年很多人下海、创业、离开政府,现在的大学生有多少说我自己创业的,削尖脑袋都想当公务员。
第二点我一直讲领导者在创新中的作用,这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每一家公司的CEO都需要开放的心态,我可以坚信99.9%的创新主意不是领导来的,是前线员工,我一直讲创新不在顶层设计,而在于边缘革命。
中国30年的路,首先改革的都是边缘的那些,最看不起眼的地方,它会产生一些创新和改善的动力,这个时候需要我们领导有开放的心态。最近20年、10年我观察上市公司,大部分领导非常骄傲,对自己信心满满,没有他不懂的问题。希望上市公司领导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有一个愿意聆听的心态,好点子都在民间、都在员工、都在年轻人,或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管是技术领域、产品领域,还是服务与渠道,你都会面对很多问题,这个时候你得有改变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