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致富学院 » 创富指南 » 正文

缺积淀疏创新:台企没落 大陆企业崛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06  浏览次数:5
核心提示: 近日,曾是传统PC产业黑马和智能手机产业先锋的宏和HTC相继发布财报,其中HTC迎来其首季亏损,而宏更因为连续几个季度的财报不振,其董事长兼CEO王振堂不得不引咎辞职。除宏和HTC之外,另一家台企华硕的市场表现也不容乐观。 与上述台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同类企业联想却借助PC+战略在同季迎来了营收和利润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大陆企业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市场也是攻城拔寨。为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无限风光,甚至一度是大陆企业效仿和追随的台企纷纷走向没落,而大陆企业却借
       近日,曾是传统PC产业黑马和智能手机产业先锋的宏和HTC相继发布财报,其中HTC迎来其首季亏损,而宏更因为连续几个季度的财报不振,其董事长兼CEO王振堂不得不引咎辞职。除宏和HTC之外,另一家台企华硕的市场表现也不容乐观。

与上述台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陆同类企业联想却借助PC+战略在同季迎来了营收和利润的高速增长。与此同时,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大陆企业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市场也是攻城拔寨。为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曾经无限风光,甚至一度是大陆企业效仿和追随的台企纷纷走向没落,而大陆企业却借势崛起?这其中带给产业和企业怎样的启示?

疏于PC主业创新 宏完败联想

据IDC的最新统计显示,在全球排名前五位的PC巨头中,今年第三季度包括联想、惠普、戴尔的出货量同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而只有宏与华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IDC统计数据显示,宏在今年第三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34.5%,华硕则下降了34.1%。业绩方面,宏在今年第三季度营业亏损新台币25.7亿元,加上受到提列无形资产损失新台币99.43亿元,导致税后亏损新台币131.2亿元。业绩的不佳直接导致宏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王振堂将于明年6月份离职。而华硕电脑第三季度除净利润同比下滑26%外,收入也下降4%至新台币1070.8亿元。

在这里我们无须去赘述宏更远的发展史,还是从2007年其巧妙运用并购战略,先后拿下欧洲和美国PC厂商PackedBell和Gateway,进而让当时欲进军美国PC市场无门,企图通过并购绕道欧洲PC市场寻求国际化的联想的战略彻底落空谈起,因为自此之后,宏在全球PC市场黑马的威力达到了高潮,曾一度与全球PC市场冠军的宝座只有一步之遥。而被宏封杀的联想在国际化受阻之后的2009年将战略重心调整到了自己的大本营中国市场。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为日后联想的崛起及宏的陨落埋下了伏笔。

时值2010年,苹果第一代iPad登场,而随着iPad在市场的走俏,宏赖以支撑其PC业务增长的上网本由于与iPad功能的高度类似性而遭受了猛烈冲击,由于此前宏一直以低利润率的上网本来保持自己在PC市场的高速增长,一旦增长减缓,其营收和利润势必会受到相较于其他PC厂商更大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过于仰仗上网本,让宏忽略了在主流PC市场的创新和争夺,而此间,联想借助在中国本土市场品牌、资源、渠道等的优势,业绩逐渐回升,并且得以理性看待自己的国际化之路,尤其是有了足够的精力和底气来继续进行PC产业的投入与创新,而这也成为联想今天坚定不移执行其PC+战略的基础。

不仅如此,宏在其PC业绩下滑之时,非但没有对症下药,反而将当时任宏CEO,为宏在欧洲乃至全球PC市场立下汗马功劳的意大利人兰奇赶出了宏,更富有戏剧性的是,联想收留并重用了这位意大利人,利用他在欧洲PC市场的经验反攻宏PC市场的大本营,而兰奇确实不负联想之望,其任联想EMEA地区总裁之后,联想在欧洲PC市场的份额和运营利润都得到了提升。如果说联想当初退守中国市场是为了充分发挥了本土的优势,那么宏放弃兰奇,则是将自己的优势市场拱手让给了对手。同样是在PC业绩不佳之时,宏和联想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可以说,在传统PC产业中的战略决策失误导致了今天宏在PC市场的残车之相,并决定了目前其在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失语。

有分析认为,宏早在2008年就并购了台湾倚天手机,但其并未全力发展手机业务。其实那个时候距离苹果iPhone发布仅一年的时间,而iPad更是在两年之后的2010年才上市,不要说传统PC厂商,就是手机厂商也尚未判断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日后会有如此之大和快速的发展,否则就不会有摩托罗拉、诺基亚、Palm、黑莓等这些曾经是手机产业巨头的陨落了。关键是在业内看出这个趋势之后,为何宏仍没有有效发力,至少像联想这样在产品、技术、市场、品牌等的大规模的投入,这无疑又回到了前面所分析的,即宏主营业务的失利,哪里还有什么精力和资源去做副业呢?所以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了自己的核心PC产业本身上。

     “所谓出了问题,要寻根寻源,宏从黑马到今天的残车,根本原因不是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而是忽视了核心主业PC的创新和发展。”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不过也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包括宏、华硕在内的中国台湾众多IT巨头在早期都是以替其他品牌代工起家,在做到一定规模之后,才逐步推出自己的自有品牌。但其品牌与代工客户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这让企业有所顾忌,导致品牌的市场营销上出现偏差。而为了扩大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包括宏开始大规模进行并购,但最后并购来的捷威等并没有给宏带来品牌加分,反而成了包袱,为今日的业绩不佳埋下伏笔。”

如果说联想的崛起及宏的陨落是台企和大陆企业在传统产业竞争而发生异位的缩影,那么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中,类似的一幕也正在上演。

HTC战略模糊 中国企业趁势崛起

我们丝毫不否认HTC曾是智能手机产业的创新者,甚至谷歌Android能够在今天的智能手机产业中占绝绝对领先的优势,HTC更像是一个奠基者。业内都很清楚,市场第一部基于谷歌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是2008年由HTC制造和推向市场的G1,并一度创造过辉煌,但随着摩托罗拉Droid和三星Galaxy S登场,尤其是三星GalaxyS系列2010年的上市及成为知名的Android手机品牌,HTC创新乏力的危机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为了应对这个Android系统后来者的挑战,HTC在2010发布了EVO 4G这款在当时仍被业内认为是最好,甚至可以成为苹果iPhone替代选择的Android智能手机。但由于三星Galaxy S出色的市场表现和品牌影响力,同年晚些时候,谷歌委托三星设计和生产的搭载其最新Android系统Gingerbread的Nexus S上市,凭借优良的设计及最新的系统,较之前由HTC代工生产的Nexus的失败,Nexus S大获成功。

如果说上述还不足以说明HTC创新力已显疲软之势的话,那么在2010年与苹果专利诉讼中的败北和之后与苹果达成长达10年的相互专利授权协议的妥协,应该可以证明HTC在通过自身创新获得专利积累方面的弱势(为了应对苹果的专利诉讼,临时“抱佛脚”以3亿美元并购了之后被证明毫无战略价值的图形芯片厂商S3 Graphics的235项专利)。这与三星凭借自身创新积累的专利与苹果之间势均力敌的专利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进入到2011年,凭借之前在Android阵营先发优势的惯性,HTC达到了其在智能手机产业的巅峰。但随着2011年年底,三星开始启动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攻势及之后Galaxy S3及Galaxy S4的上市,HTC的惯性发展期宣布告终。

2012年,HTC业绩出现大滑坡。当年营收为98.5亿美元,同比降低近40%;净利润为6.04亿美元,同比降低约70%。而今年上半年其净利润继续大幅下滑,甚至一季度的净利润创9年来最低。其股价目前仅为2011年峰值的1/8。

我们在此简单列举HTC和三星各自在Android阵营发展关键点的发展,是为了提请业内注意,HTC早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显现出创新的疲软,加之随之而来竞争的加剧及智能手机产业走向成熟而导致创新空间减小的催化,HTC早埋于2010年创新不足或者说没有重视创新的种子“开花结果”了。貌似来得突然,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过这些与王雪红近日所言的HTC今日艰难处境的理由是因为创新的代价截然相反,是HTC不重视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

之所以称为是原因之一,是因为HTC在忽视创新的同时,其整体市场战略也是左右摇摆和相当矛盾。既然不重视创新,或者已显现出创新的疲软,但HTC在2011年的时候,却因为三星的崛起和苹果的领先而改变了之前的“机海战术”,非要走所谓的精品路线。但那时的情景已远非2008年时HTC独霸Android所能相比,重要的是,精品战略成功的关键就是创新,甚至是极致的创新,但就像前面的分析,从2010年就开始疏于创新的HTC,创新已然不是它的强项,既然如此,走精品路线岂不正是扬短避长吗?更不幸的是,HTC未能及时看到智能手机产业向低端化和新兴市场增长(包括中国市场)的机会,两个恰似巧合的错误判断,导致了今天HTC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其次就是业内及HTC自己也坦诚的不重视营销。道理很简单,在当今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好东西不注重营销都存在失败和不为市场知晓的可能,更何况HTC智能手机的辉煌早已是六朝旧事如流水了。不重视创新,又不屑营销,HTC何以为继呢?

就在HTC执迷不悟之时,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中国大陆企业把握住了以中国为核心的新兴市场的发展机会,而联想、华为、中兴等之前在各自所处的核心产业中具有的创新能力和积累令它们拓展到智能手机产业时与HTC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具可持续性,但在成本上却具有较大的优势,关键是它们针对中国市场采用的以性价比占据市场份额的市场策略的正确选择。而今,已经牢牢占据中国市场的它们,反而利用现在的优势开始进军高端市场。相比之下,HTC则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产业规模上,台湾IT企业不如大陆企业盘子大,缺乏战略积累,更不具备立足整个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和品牌背景;而在品牌建立,产品创新的能力上,台湾IT企业又不如海外企业,如苹果、三星等,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因此,在产业增长到瓶颈时,也就是要么拼规模,要么拼创新的时候,台湾企业的弱势马上就显现出来。”某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台湾当地品牌顾问Mark-Stocker曾表示,台湾经济奇迹的简单公式,就是找到一个产品、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来,寻获大笔订单,然后再寻找另外一个产品重复这个过程。可见,台湾IT企业仍然在用性价比的思维来创建品牌,甚至是创新产品,这直接导致了其在产业变革时无力应对。

从上述传统PC和新兴移动互联网产业台企和大陆企业的对比发展中不难发现,创新与对于产业发展方向判断的眼界上,根基本身就不深的台企可谓频频失策,而大陆企业凭借着原有产业的积累以及审时度势的创新及市场策略,步步为营,并最终形成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陆企业的崛起及台企没落的格局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