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化后,还是人的世界。
现今的足够“快”的互联网产业能否从较“慢”的传统产业发展中借鉴些什么?从国外的许多例子来看,媒介产业也曾众家林立;也曾寡头瓜分;现在经过市场成熟、几次洗牌、受众充分细分后,一些在细分市场中运作得很好的又重新抓住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在 “快公司”林立的时代,“慢”到底能不能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找到其生存的土壤?
有人说,所谓的“慢公司”就是那种做不大也死不了,总有一帮铁杆粉丝支撑,不求大而全、先做小而美的公司。而事实上,我认为“慢”不是一种特质,而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商业选择,每个公司都有其“慢”的一面。
资本催熟的公司活不长?
国内被讨论最多的 “短命”公司大概就是速生速死的电子商务网站8848。8848正式成立于1999年5月18日,在1999年至2000的两年多时间里飞速成长,至2001年,公司先后融资约6000万美元。但这个公司为何没有成为淘宝或者京东?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开始高歌猛进的时代,很多公司因着资本的青睐而走得过“快”,最终进入坟墓。
拒绝资本、慢慢成长的企业也大有人在。例如魅族是由魅族厂长黄章一手建立的。并且他坚持不引入风投,即使在停止生产MP3转而研发手机造成公司资金链周转出现困难的时候。因为他觉得风投其实就是一群见风使舵的家伙。他曾多次强调魅族不追求商业上的成败,只做令人见了都会由衷的赞叹的产品。长久的产品线,孜孜不倦的UI设计,完善的老用户补偿措施,看起来都是一些得不偿失的 “慢功夫”,却让魅族跻身于优秀的国产手机生产商行列。
有人说,既然天使投资人能结伙出一本书叫《我为什么要投资你》,那创业者们也应该有底气问一声“我为什么要接受你的投资”。执着于工匠精神,而不是想要迅速获得利润的公司,也许很难做大,但未必会在与快公司的竞争中落败。
变“快”是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最近听说在阿里巴巴无线事业部工作的朋友过得很苦,公司开始实行 “996”模式——上午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周六加班一天。虽然听到这种消息的第一反应并不是 “公司好没人性”,而是 “天啊你们发财了,四倍加班工资”,但无法否认阿里巴巴这个在杭州拥有“慢”特质的公司正在逐渐变“快”。因为要狙击对手、夺回市场,逼迫自己“变快”就是理所当然的。
在国内,第一个被称为“慢公司”的是豆瓣网。区别于大多数网站只注重短期利益的共性,豆瓣自始至终坚持关注用户的根本需求、产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与之围绕的一切。其运营者相信,倘若打造出一个能够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网站,远比那些很早即清晰规划出盈利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更能活得长久。但在近期的几次改版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豆瓣的一些商业探索。只不过,这种变“快”的过程也是循序渐进。
没有公司不想变快,谁不想一年盈利、三年上市、快速成长,收入增长,利润增长?但慢公司需要有自己的节奏感,是朝着长远竞争力发展,做喜欢的事,这个过程,其实无所谓快慢。当年亚马逊一直亏损,包括后来做不赚钱的Kindle来扩大市场份额,被许多分析师不看好。但亚马逊着眼于长远的竞争力,即好的产品,对用户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利润自然来。从股价和公司成长来看,几乎已经可以媲美任何一个“快公司”。
“快”与“慢”,不仅是商业选择
在《思考,快与慢》中,丹尼尔·卡尼曼教授阐述的也许更多的是关乎人类行为和心理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我们如果将其用于商业思考,发现似乎也完全可以符合“快公司”和“慢公司”的特质。
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公司也是如此,有理性的规划,完整的方案,迅速吸引投资,三到五年上市,也有不着急寻找盈利模式,先慢慢做起来再说的例子。把产品做得足够好,把社区和用户气质培育的足够协调,以解决用户问题为核心,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也许这种“慢”才能真正地成就“快”。对成功有足够耐心的企业,同样可以有创造价值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