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复合材料学院 » 塑料基复合材料 » 正文

东南大学用玄武岩合成新复合材料产值过10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1  浏览次数:1
核心提示: 10月15日,在东南大学土木学科办学90周年之际,中南控股集团送上了一份厚礼——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达成逾5000万元的合作意向。这笔钱有三个用途:前者为后者捐资筑楼,后者为前者培训员工,双方携手科技攻关。
       1015,在东南大学土木学科办学90周年之际,中南控股集团送上了一份厚礼——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达成逾5000万元的合作意向。这笔钱有三个用途:前者为后者捐资筑楼,后者为前者培训员工,双方携手科技攻关。

按说校企合作、企业捐资助学早已不再是啥新鲜事了,但一家企业为一个学院一掷半个亿,并不多见。老话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东南土木人究竟种下了如何葳蕤的梧桐树,才能引来中南控股如此大气的金凤凰?

探其秘籍,该院院长吴刚、党委书记张星说:因为我们一直踏实前行,并且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三个宝贝’——自主创新、政产学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破解“FAST”难题,全靠自主创新传家宝

从机场车站、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到500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都有共同的特点:空间跨度大、采用预应力钢结构建造。

而在国内的大跨度工程中,几乎都有同一群人忙碌的身影——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领衔的预应力团队。他们依靠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包揽了国内半数大型预应力钢结构工程。

近年来,很多新建的大型场馆建筑跨度都超过百米,必须采用预应力钢结构设计施工。但预应力钢结构施工的核心技术几乎全在国外。一大串问题摆在面前:没有完整的施工分析系统,缺乏适用的施工工艺;缺少专用的安装和张拉装备;缺少相应的预应力施工方法。为此,东南大学从施工方法、装备和分析理论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应用。

从过去的四五十米、七八十米,到如今动辄百米以上的跨度,从早期的混凝土薄壳结构到钢网架结构再逐步演变成如今的预应力钢结构,东南大学预应力团队一步步逼近世界先进水平。

200812月,国家重大科学工程——500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启动。

FAST反射面的结构看起来像一个特别大的锅,其实就是一个由面索和下拉索构成的索网。为了建造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项目,东南大学预应力团队再次出征。这次他们攻克了3项世界级难题——反射面索网的抗疲劳问题、评估索网30年使用期内的疲劳性能、创新的施工方法及相应构造——FAST顺利建造打开了通道。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