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城市仍处于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城市、城际、地铁、高铁各领域投资十分旺盛。巨大的市场空间让外资企业纷纷对中国市场开发投入重金,交通咨询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通过各种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几年下来,扎稳脚跟、不温不火、连年亏损、仍旧迷茫,各种状态的企业都有,他们在中国交通市场面临怎样的境遇,有着怎样的市场机会?
1、??外资进入中国交通市场的目的
外资进入中国交通市场的目的大体有三种类型:
2??以获利为目的
2??从集团战略发展着想
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布局涉及多个领域,作为集团业务之一的交通业务在中国市场中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交通业务更多是作为一种展现给中国政府的姿态,面临城市交通拥挤压力严重时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姿态。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考虑,也需要将集团的交通业务复制到中国,尽管这个部门可能是不赚钱的。比如做轨道交通、高速铁路业务的外资,也在做城市交通的业务。
2??窥探亚洲市场
在中国开设交通部门,招收中国交通精英人才,利用中国低成本高质量的交通人才,承接亚洲其他国家的项目。如在广州、深圳设立公司,承接西亚沙特、伊拉克等国家项目的外资。
2、??外资进入中国交通市场的模式
2??独资设立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这一模式在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普遍存在,在交通咨询设计领域也有存在。在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的交通信号控制、控制中心、售检票系统、闸机等自动化产品中,外资企业产品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工程经验方面优势明显,这些产品和服务领域对于外资而言没有政策门槛。
2??依托亚行、世行贷款项目
近年来,在我国由亚洲银行,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交通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数量较多。亚行、世行的贷款项目要求按照国际项目管理规则进行实施,目前国内城市交通信息化企业一般不具备国际交通项目的实施经验,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他们一般都是国际知名的品牌企业,具有丰富的国际交通项目经验,因此这些项目的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是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这一模式主要应用在城市、城际交通领域。
2??对中国本土企业进行投资
这种市场进入的模式是国外企业针对国内规模较大企业的成熟市场营销网络、渠道,通过对其进行投资,从而引进自己的设备、技术或理念。
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虽然可能拥有本土客户基础及行业标准制定等影响力,但限于技术与资本实力、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限制,为保持企业收入的高增长率,增大市场占有率,需要新的商业和技术因素注入。中外资本合作保证了国内企业的行业领先位置,同时也可为向海外市场发展积蓄力量。这一模式主要应用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
2??收购中国企业
具有国际知名品牌且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外智能交通企业迅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市场运作和竞争的一种市场进入模式。
以下几个因素是构成这种模式前提条件:市场发展显而易见的前景;国家政策大力发展扶持的行业领域;外资企业在该领域具有巨大的技术领先优势;国内该行业领域众多企业的技术、产品水平相对较低,国内企业具有庞大的市场营销网络;用户需求具有很大的空间等。这一模式主要应用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
2??与中国企业合作参与市场竞争
这一模式在交通咨询、设计领域应用较多。
对于政府机构业主来说,这样的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外资企业在技术、理念方面的先进性,又可以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减少因中外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事件影响。政府机构业主是非常愿意将项目交给这类合作模式下的系统承建方。
2??寻求中国企业代理产品
规避风险,试探性进入中国市场,多应用在交通相关设备的市场进入方面。
3、??外资进入中国交通市场的主要困难
2??资质门槛
除了在高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使用到的核心硬件设备等外资综合优势明显的领域没有政府政策门槛外,在城市交通、城际交通系统集成、交通咨询设计等交通领域,资质问题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智能交通市场最突出的问题,
2??人才匮乏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在前期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等方面需要投入很多人力资源。在开拓市场阶段,企业知名度、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这个时期企业对行业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较弱,市场拓展往往受到了人才不足情况的制约。
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外资企业定位的人才类型是“具有国际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即能在外资方和本地市场文化上起到纽带作用的人,而这样的人才在行业本身也是十分缺乏的。
2??营销渠道的建立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让更多的行业用户认识这个品牌,知道这个企业在做哪些业务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开拓准备。面对陌生的行业发展模式,企业品牌的推广、营销渠道的选择对外资企业来讲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2??市场信息闭塞
交通是政府投资建设的领域,梳理相关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结构,行业相关机构布局,了解各地方项目运作的差异,了解中国本土企业发展动态对于外资企业在中国交通市场发展尤为重要。但实际状况是很多外资企业收集市场信息的渠道狭窄,甚至包括一些在中国发展了多年的外资企业。
4、??对外资进入中国交通市场的建议
2??重视市场调研
2??与本土企业错位发展
2??合作为先
2??品牌和员工本土化
2??了解中国文化,充分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