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说,上海西北昆山市“创业工厂”的厂房乍看上去和其他工厂别无二致,灯光闪耀,屋顶高耸,机器运转。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座建筑与工业园内其他工厂的不同之处:房顶安装了朝北倾斜的窗户,这样可以透进很多日光,两台水泵抽取地热给厂房供暖。房顶上有一个宽敞的露台,办公室走廊尽头是一个可供休息的小花园。厂房墙面夏天吸热少,冬天不怎么散热。
马库斯·迪姆是建筑师,曾参与“创业工厂”的设计建造。他说,“这座建筑的能耗比中国传统的工业建筑物少65%。”“创业工厂”将作为德国小企业开发中国市场的基地,已经有11家租户进驻这里。
文章说,他不是近期在中国推广节能建筑理念的唯一外国人。15日,拜耳公司在山东青岛建造的所谓“灯塔”大楼正式启用,该办公楼使用了全方位的节能技术,据说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
拜耳公司说,被动的建筑围护结构、地热、太阳能、特殊隔热材料和地毯以及LED灯帮助实现了极低的能耗,这座办公楼每平方米每年只需74度电。相比之下,目前中国普通办公楼的能耗比这多一倍以上,即平均每平方米每年需要196度电。
拜耳材料科技中国生态建筑卓越中心总监米夏埃尔·福格特说:“我们预计,对节能材料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中国想变得更环保并让生产更具可持续性。”
但是,中国仍然只有很少数建筑符合西方的节能标准,中国只有225座所谓的“绿色建筑”。上海罗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负责人帕斯卡尔·哈特曼说:“迄今为止,这是个空白市场。”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节能计划:“十二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分别降低16%和17%。文章称,要做到这一点,中国规划者必须转变思维,目前,世界上每两座新建筑中就有一座是在中国建造的。
但是马库斯·迪姆知道,教导中国人节能不容易。他说:“这里的能源还太便宜,”“没有哪个中国开发商愿意多花钱让自己的建筑物今后更节能。”到目前为止,他的很多中国客户仍然不愿花更多钱购买环保技术。
文章说,除了成本外,文化也起一定作用。例如,迄今为止中国人的舒适意识还不同于欧洲,因此,上海和北京的许多办公室及私人住房仍然没有暖气,尽管那里的气温在冬天会降到零度以下。
米夏埃尔·福格特说:“于是人们多穿一件保暖内衣,”由于心态不同,中国建筑规划者使用特别紧密的窗户或节能隔热材料的意愿明显更低。
此外,在这一点上,不同的标准也造成困难:中国因为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所以没有统一的能耗标准,许多城市自己制定指标。对办公室内的平均温度期望不同,建筑物的能耗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私人住宅也是这样,大部分住房由所谓的开发商建造,他们尽量加快工期并省钱。“大多数开发商不关心建筑物长期能耗是多还是少,”帕斯卡尔·哈特曼说。购房者也不太关心能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