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复合材料学院 » 塑料基复合材料 » 正文

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认清差距方能努力进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2  浏览次数:13
核心提示: 然而与此同时,当我们提起“德国制造”,人们就会想到大众、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拜耳、巴斯夫这些称雄全球的著名品牌。德国制造,已然成为“舒适、优质、高端”的代名词。反观“中国制造”,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也切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过似乎也逃不过“廉价”、“低端”甚至“劣质”、“山寨”等标签。材料人网的一篇帖子《看完心酸哪:德国为何不怕中国制造》也引发了大家的沉思。
        2013年2月,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全球制造业的竞争指数》,目前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勇夺榜首,德国位列第二。
       
        然而与此同时,当我们提起“德国制造”,人们就会想到大众、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拜耳、巴斯夫这些称雄全球的著名品牌。德国制造,已然成为“舒适、优质、高端”的代名词。反观“中国制造”,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也切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过似乎也逃不过“廉价”、“低端”甚至“劣质”、“山寨”等标签。材料人网的一篇帖子《看完心酸哪:德国为何不怕中国制造》也引发了大家的沉思。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呢?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中国制造又该向德国制造学习些什么,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呢?以下内容结合材料人行业热议第十一期《中国制造VS德国制造,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如何进步?》整理而得。

德国制造业——“众厂之厂”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柏林经济研究所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在制造业领域居世界同行领先地位的德国企业超过2300家。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从行业整体利润回报率来看,德国制造业都是利润率极高的行业。德国制造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1%,在德国对外出口的全部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占到71%。而相比之下,近年我国制造业行业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呈逐年降低态势。

德国“高科技战略”力促创新

        目前,中国经济80%是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存在着巨大的提升、创新空间。这需要从国家层面,拿出有针对性的研发主导战略。在这方面,德国政府推出了“高科技战略”,力促德国制造业全方位的创新。对涉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尖端及基础科技研究领域,政府就确定了700个创新项目,投入资金达270亿欧元;政府还通过在大企业和科研机构间建立“创新联盟与战略伙伴”关系等举措,以较少的政府投入拉动数倍的经济界研发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凡是中小企业有研发项目,经过州政府相关部门考察、通过,均能得到政府提供的资金扶持,补贴比例最高为45%,最高单笔补贴可达35万欧元,另外还可享受信贷等方面支持,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广大中小企业舍得投入,不间断地创新、研发,许多企业做到了世界领先。一大批德国制造企业诸如斯蒂尔、费斯托、海瑞克等,成长为机械行业的“世界冠军”。

中国研发投入和创新不足

        中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目前中国制造业创造了GDP总量的三分之一,贡献出口总额的90%,未来10至20年制造业仍将是中国经济的立国之本。可是,“中国制造”用于研发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达不到0.8%,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与德国企业相比相差甚远。到2011年底,德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近3%,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9%。

        “中国制造”研发投入的不足,自主品牌企业增速放缓,自主品牌世界知名度低下,都是中国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的“软肋”,反映到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上来,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约为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增加值率是度量一个经济体投入产出效益的另一个综合指标。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德国相比低11.69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路在何方?

         目前世界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全球化主导了冷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全球化并未导致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是导致了全球经济两极化的产生,美国和西方国家由于产业转移和外包,它们越来越趋于纯粹消费型大国,只创造,不制造;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与此相反,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越来越趋于纯粹生产型国家,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打工,它们只生产,不消费;只出口,不进口。由此导致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导致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衰退和中国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崛起。

         目前双方关系变化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美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债务危机已经无法继续购买和进口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生产的商品,除非中国和其它国家继续借钱给美国和西方国家,与此同时,没有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制造和生产将面临困境,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由此全球化时代经济增长模式陷入困境。那么如何摆脱这一增长极限和困境呢?面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极限,中国如何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呢?无疑,中国制造将依然是中国崛起的基础,没有中国制造,中国崛起就将面临衰退,但是中国制造将面临两大转型,一是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以此提升中国制造从中低端走向高端,二是如何从持续近30年的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制造模式转向以内需为导向的中国制造模式,形成中国自身的国民经济体系,这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并由此动力决定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网友热议

            aaronrod: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有着相同的悲惨经历,但中国能否向着德国制造发展却是个不好说的问题。差距:1、两国体制问题,就很简单的说,在国内做工程和国外做工程,同样的单位做出来的水平却不同,国内的很多方面还是不健全,所以很多企业都忽悠,没有真正想去做那个东西,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2、国内技术工人的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问题,及所谓的工程师们的薪资待遇,如果连一个稳定的薪资都不能提供那么有几个人愿意花心思去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3、高等教育的普及,在德国有多少人选修文科,多少人选秀理工科???虽然现在高等教育已经比较普及,但跟德国比起来还相差甚远。再者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4、社会发展速度好像太快,没人愿意脚踏实地的做事情,都想着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没多少人愿意脚踏实地的去做点事情。

            残→战天使←:个人认为是整体的问题,不仅仅是材料方面,不过我们也在进步。咱们的教育,技术和道德,都还达不到那样的水准。。。 刚开始不都是重模仿开始  日本 和三星  不都是复制别人的开始,可是后来也得到了世界公认。。。我们60 70年代错过了了绿色革命,毕竟改革开放才30多年,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能走到世界前列。。。

             寒意:感觉中国还是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虽然中国有些企业像华为中兴在世界有了一点名气,但是感觉也就是“凑合”的水平,比较高端的数码产品还是日韩欧美更得到大众认可,所以中国制造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美企业发展基本都有了上百年历史,中国晚了这么久,感觉赶超很难啊,毕竟现在中国走的路有一些是借鉴外国经验,到中国真的碰到了瓶颈就需要自己摸索了,过程很顶很艰辛,希望中国以后真的有想法有见地的人才越来越多吧,衷心祝福中国制造雄起!!!
             温馨提示:材料人网行业板块为广大材料人提供材料行业的资讯、信息及热点新闻,行业热议栏目收录材料人网论坛各位网友关于材料行业的探讨,希望以此使得广大材料人能更加全面地、真实地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让我们共同努力。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