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创业致富学院 » 创富故事 » 正文

矢志不渝做蛙王 山沟跳出致富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9  浏览次数:20
核心提示:虽然已经进入棘胸蛙冬眠时期,但雨城区林溪地棘胸蛙(俗名石蛤)养殖场依然是“蛙声”一片。揭开盖在水池上面的石棉瓦,隐藏在下面的黑压压一片的棘胸蛙便暴露出来。由于受惊,棘胸蛙在水中跳跃起来,然后又 “噗咚”落入水中。

虽然已经进入棘胸蛙冬眠时期,但雨城区林溪地棘胸蛙(俗名石蛤)养殖场依然是“蛙声”一片。揭开盖在水池上面的石棉瓦,隐藏在下面的黑压压一片的棘胸蛙便暴露出来。由于受惊,棘胸蛙在水中跳跃起来,然后又 “噗咚”落入水中。

  从2011年开始,孔坪乡李坝村村民罗建军为了试养棘胸蛙,耗尽了多年打拼积攒下的50多万元。如今望着不断跳跃的棘胸蛙,罗建军说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从打工仔到养蛙人

  20日,一直下着绵绵细雨,李坝村瓦房(小地名)显得更加幽静。林溪地棘胸蛙养殖场就建在此地。溪水围绕瓦房潺潺流淌,一片小树林将养殖场环抱其中。

  看到插在水池中的温度计水银柱在15℃的位置停止了移动,罗建军悬着的心踏实了许多——这是最适合棘胸蛙冬眠的温度。

  2011年4月,从50对种蛙放入种蛙池后,罗建军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清理蛙塘、处理剩余饵料,夏天喷水减温、冬天烧锅炉供暖加温,投放蚯蚓、蝇蛆等活体饲料。

  1992年,退伍后的罗建军进城当了一名普通的打工仔,虽然没有挣到钱,但打工经历为他积累了不少致富经验。

  1997年,在一次战友聚会上,罗建军得到一条令他振奋的消息——人工养殖棘胸蛙。棘胸蛙在本地俗名叫“石蛤”,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而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从小就与棘胸蛙打交道的罗建军,对棘胸蛙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苦于缺乏资金和技术,开办棘胸蛙养殖场的梦一直没有实现。2010年,已经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罗建军再次找到昔日战友,经过对市场调查,养殖技术的摸索之后,决定合作发展棘胸蛙养殖。

  “蛙王”的成长之路

  虽然罗建军很小就接触棘胸蛙,但对于棘胸蛙的生长习性还是了解甚少。

  棘胸蛙养殖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养殖技术要求也很高。温度偏高、偏低都会导致棘胸蛙停止进食,影响蛙生长;饵料、水温、水质等也会影响棘胸蛙的健康。为了给蛙提供恒温水源和适宜生长的水质,罗建军专门打了一口水井,“地下水温度比较恒定,冬季温度基本在15℃至18℃之间,非常利于棘胸蛙的生长。”

  棘胸蛙养殖是否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是“孵化”。刚开始,虽然种蛙产卵数量很大,但最终变成小蝌蚪,长成小蛙的却很少。一次次的投入不见回报,合伙的战友慢慢丧失了信心,离他而去。周围的人也投来疑问的目光。

  为了摸索孵化经验,罗建军照顾棘胸蛙比照顾自己的孩子还细心,水量多少、水质清澈不清澈、饵料是否干净安全,他时刻惦记着。种蛙池、孵化池、小蛙池、商品蛙池,他根据棘胸蛙不同的生长期进行分池喂养。通过给蛙池安装暖气,把棘胸蛙分池喂养,罗建国终于成功孵化出第一批小蝌蚪。“无论怎么样,我都不会放弃养殖,既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就要继续走下去。”罗建军说。

  艰难养殖初见效

  在李坝村桥头下车,沿小溪往上约400米就到了罗建军的棘胸蛙养殖场。原来的羊肠小道已经被修成了3米多宽的机耕道。打水井、建蛙池、装锅炉等,从筹备到正式投入养殖,罗建军将多年攒下的50多万元全部投了进去。

  今年9月,林溪地棘胸蛙养殖场基本进入正轨——最初的50对种蛙已经变成了300多对,小蛙达到20000多只,商品蛙2000余斤。看到希望的罗建军又筹资7万多元投入到养殖场。

  “目前,棘胸蛙每公斤的销售价格涨到150元,养殖成本大约60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罗建军说,由于棘胸蛙价格一路攀升,受利益驱使抓蛙的人也越来越多,野生棘胸蛙数量急剧减少。他养殖棘胸蛙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将一部分蛙放归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