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南田芒果飘香。一个个丰收的果园里,芒果树披红挂绿,硕果累累;农户们忙着采摘果实,脸上洋溢着甜蜜、开心的笑容……
海南农垦南田农场现有芒果面积4.5万亩,年产量2.6万吨,产值1.5亿元;2005年职工人均收入2.5万元。目前,全场已有2800多户职工盖起了两层以上的“芒果楼”,一些职工还买了小轿车。
南田农场地处海南南部的三亚市境内,这里素有“台风走廊”之称,种植橡胶十年九灾。至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经营每况愈下,成为海南农垦5个特困农场之一,在全国农垦亏损企业中名列第三位,4年间先后有2200多名职工离场外出谋生。
1992年,农场领导班子经过认真调查研究,选择了发展芒果业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集中力量大力发展芒果产业,把芒果产业作为农场经济的新支柱,实施“一场一品”战略。
从1992年底起,在农场的统一规划下,芒果种植以职工自己投入、自己经营、自负盈亏的形式,承包给职工自主经营。此举在当时海南农垦可谓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之举。
在一些人迟疑、观望中,芒果业开始了艰难的起步。为了鼓励职工大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种植橡胶转而种植芒果,农场出台了四项优惠政策:一是承包土地种植芒果的农户,在作物3年生长期免交土地租金;二是种植芒果等长期作物需要建房的职工,享受农场的土地优惠政策,即8亩地以内免交0.15亩地的租金,8亩地以上免交0.3亩地的租金,开发搬迁区职工享受农场建好的60平方米平顶房;三是特困职工和开发区搬迁职工享受农场免费提供的芒果种苗;四是农场免费为职工建造道路、电路等生产设施,以调动职工发展芒果产业的积极性。
当初,芒果种植对绝大多数职工来说是一项“技术活”。为此,农场成立了“四大协会”,即芒果技术协会、农资供应协会、自营销售协会、芒果扶贫基金协会,建立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对种植芒果进行从资金、种苗、技术到产品销售的全方位服务。农场还建立了场、分场、生产队三级芒果技术服务体系,技术服务网络覆盖到全场每个角落,形成了农场有协会、分场有分会、生产队有技术辅导员的芒果科技服务格局,全方位向种植户推广适用技术和提供技术咨询。农场每年还举办5~6期技术培训班,聘请专家到现场辅导上课,普及芒果生产知识。几年来,农场共累计投入210多万元用于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芒果技术创新活动,并获得了“全国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
2005年,农场投资230多万元兴建了面积1.5万平方米的芒果批发市场。目前,比较稳定的外地客商达到150多家,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每到芒果收获季节,客商云集,销售顺畅。同时还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神泉”牌芒果销售网点20多家,产品直接进入深圳沃尔玛等多家超市。
小小芒果富了企业、富了职工。农场摘掉了连续年亏损的“穷帽子”,近5年累计实现利润1352万元;全场6200多户职工家庭中,有98.5%的职工家庭户拥有了与芒果相关联的一份产业,甩掉了头上的“穷帽子”,齐奔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