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玻纤需求增速是工业增加值增速的1.6倍
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全球需求的增长和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既有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预计2011-2016年全球玻纤增强复合材料需求的增速为7%。其中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贡献为4.4%,玻纤对其他材料的替代作用使得其需求增速是工业增加值增速的1.6倍。
全球玻纤需求将随世界经济的复苏而复苏
玻纤下游需求广泛,需求和宏观经济相关性大。北美回升的势头非常明显,回升的增幅也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中东市趁于去年已经成为定局。欧洲市场已经转危为安,整体需求好于预期。
我国玻纤需求增长空间大
我国玻纤需求在管网、风力发电、交通运输、船舶制造、水利、节能环保和建筑节能等领域均有较大空间。美国地下管网长度是中国的十倍以上,其中复合材料管超过50%。欧盟地下管网50%以上用复合材料管网,93.5%以上用玻纤增强。我国在管网建设上空间较大。
全球范围内看,玻纤新建产能已过高峰期,开始进入冷修高峰
从全球范围看,建设高峰已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基本停止新增产能。我国目前产能330万吨左右,在建产能44万吨左右,在建产能投产日期多数待定。由于池窑冷修期在7-8年,冷修期在3-4个月,因此我们由建设时间可以粗略推算每年进入冷修而导致的产能减少。进入13年冷修的池窑开始逐渐增多,到15-18年进入冷修高峰。
价格在历史低位,国内外厂商提价意愿明
从历史上看,玻璃纤维的均价在4000-7000元/吨的范围内波动,目前均价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从各厂商的盈利能力来看,也均处于历史低位。2012年国际、国内同行的经营业绩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重庆国际营业收入下滑1.44%,毛利率下降6个百分点,OC的复合材料业务板块收入下滑5.92%,营业利润率下滑5个百分点。行业整体的不景气使得各厂商提价意愿较为强烈。
中国玻纤成本优势明显
中国玻纤积极推进了全氧燃烧技术,降耗60%。同时公司不断改进工艺、配方降低成本。在人员上面,公司由11000余人降低至8000余人,人均产量超过100吨,代表了最先进的劳动力效率。同时,公司生产线经历次改造后,都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因此公司在原燃料、折旧和人力成本上都优势,成为业内成本控制最优秀的企业之一。
战略目标清晰,产业集群化有望成为新亮点
公司“十二五”期间有“四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市场全球化,布局国际化。从国际经验来看,PPG同时做平板玻璃和玻纤,OC更是集保温材料、屋面和玻纤于一身,玻纤在保温材料和屋面中都有应用,都是产业集群发展,抗风险能力强。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就是玻纤,产业集群化向下游进军可能性较大,公司大股东中国建材在水泥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大手笔的并购,快速扩张了集团水泥产能,并购是向下游快速扩张的较好途径。
海外工厂的设立提升议价能力,缓解贸易摩擦
埃及工厂预计四季度可以点火,达产要到明年,达产后可有效缓解和欧盟的贸易摩擦,欧洲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好于国内,再加上税收、运输等方面的节约,埃及工厂的毛利率水平将好于国内。 美国基地选址在OC工厂对面,起到战略制衡,缓解贸易摩擦的作用。公司布局美国的主要原因包括:美国给予公司的条件优惠,公司解决400人以上就业,资金到位80%以上,即可享受十年税收减免,道路桥梁的配套,绿色通道审批等优惠待遇;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下降可降低生产成本;公司目前的人均产量100吨以上,代表了最先进的劳动力效率,在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占28-30%,远高于国内劳动力成本8-10%的占比,因此公司较高的劳动力效率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公司业绩对价格弹性大,看好需求复苏带来的价格提升
公司业绩对产品价格敏感性较大,以12年为例,公司吨净利在330元/吨左右,如果公司产品均价提升100元/吨,即提升不到2%,则公司净利润提升30%左右。公司产品价格自三月份以来出现稳中有升的迹象。未来价格持续复苏为大概率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