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最后一公里”
主持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11年中央专门就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下发了中央一号文件,那么一年多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持续地增加投入,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前不久,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了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那么我国农田水利的现状如何呢,来看记者的报道。
正是小麦(2477,-2.00,-0.08%)春灌时节,连续几个星期没有下雨,这让位于华北粮食主产区的河北省邯郸县农民非常着急,为了能把干渠的水引过来,大家赶紧七手八脚地到田间地头来清理沟渠。
原来,在距离农田不足八百米的地方,就有一条水量充足的干渠,但由于通往田间的支渠、斗渠长期得不到维护,才导致了田间的麦苗只能是望水喊渴。
记者在河南、四川、福建等地采访时发现,这种由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毁坏严重,而导致有水引不到田里来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干渠都是由政府管理,支渠以下的渠系末梢,则是由社队集体来维护。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田水利的公益性与家庭生产经营的个体性发生了矛盾,这些田间的毛细血管就成了没人管,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老化失修。
这些农田水利设施的失修情况有多严重呢?记者来到河南省林州市,这里的红旗渠举世闻名。记者发现,尽管红旗渠水仍很充盈,但不远处的农田却依然干旱。
支渠堵塞,田里的斗渠、农渠自然也见不到水。村民李宪淑见到记者,就带我们去看他家田间的沟渠。
当年,红旗渠灌区的农民曾在田间挖出一个个坑塘,用来蓄水以备干旱之需,称之为“长藤结瓜”。现在,这些坑塘也大都干涸废弃了。
陕西省泾阳县,是著名的泾惠渠的所在地。记者采访中发现,几十年问题的积累,导致这里的末级渠系,也一度让灌溉成为难题。
即便是能够通水灌溉的土渠,运行状况也令人忧心,水的跑冒滴漏现象十分突出。
这种情况,就直接导致了过去农民用水成本的居高不下。
有关资料显示,全国80%以上的大中型灌区已经运行了30年以上,末级渠系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尤其在2009年以前,超过一半的农田依然是靠天等水,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高达500亿公斤。
主持人:“政府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这正是对过去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的真实写照。从十一五开始,中央加大投入,重点解决积累多年,影响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
“中央投资,地方配套,农民少量集资”,这是解决农田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基本思路。而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资金来源的主体。
而地方配套资金,也在逐年加大力度,以农业大省陕西为例,近三年来,围绕小农水的维修资金已累计投入3.5亿元,而县级财政也想法设法,整合资金予以配套。
但是,在涉及农民筹资这一层面时,却遇到了阻力。
就是这一亩地五十元的费用,收起来并不容易。
对此,一方面村委会对收上来的钱张榜公布,做到公开透明,另一方面积极宣传这项工程的重要意义。
同时,地方政府也在调整工作思路,让农民变出资为出力。
这样,让农民亲身参与到工程中来,实实在在感受到兴修水利带来的利益,打消人们的顾虑,群众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工程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就是施工中占地压地的问题。由于已经分田到户,家里的地在工程中受损,会让农民很心疼。
对此,政府实行资金赔偿和土地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再有就是被占地田块优先用水,产量上的提升,让农民自然算得清这笔账。
通往田间最后一公里工程,整修后既要通畅,又要用得持久,还要节水和省力,这是工程的整体要求。在陕西省富平县的这个工程现场我们看到,施工人员对技术指标的要求非常严格认真。
这样,群众浇田不仅省事了,而且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灌溉成本。
据统计,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工程,近三年来陕西全省已经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渠道3600多公里,因此新增灌溉面积超过120多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亿公斤,尤其让处于丘陵地区的农民体会到了增收的喜悦。而在山东省平原地区的产粮区采访,我们则看到了新型农田水利设施带来的另一个景观。
记者看到,这种被农民称为“田间自来水”的小农水工程,用起来确实很方便,农民用了六个字来评价他们的感受。
原来,这些主体管线都是在田间深埋地下,回填之后还能在上面种庄稼,不会影响土地的使用。每个区块都有集中供水泵站,管线从干渠引出后在地下四通八达,这个小蘑菇状的设施里有出水口。
所以,农民外出打工,浇田的事用水协会就能代办。
我们看到,过去需要几个劳力才能完成的浇田,现在有一个老人就可以做到。
最主要的,是过去那种田间毛细血管淤塞的情况,得到了彻底畅通,节水效益可观。
而这种地下管道式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在全国9个省份的平原地区推广,管线总长超过了6.3万公里,这对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工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水泥沟渠,还是地下管线,工程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设施管护的组织机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目前国家已经把基层水管协会的水利设施维护经费问题,纳入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体系之中。
2012年,全国将在原有1250个的基础上,再新增加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从而基本上覆盖全国的农业大县。国家将通过这些重点县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以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节水灌溉工程的普及。
主持人:我国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是:继续疏通最后一公里,再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通”的问题基础之上,着力解决“省”的问题,把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这样“通”和“省”相结合,从而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和世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