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消费市场资讯 » 运动休闲用品 » 正文

运动品牌大而不强遇“寒流” 户外休闲成新机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1-11  浏览次数:10
核心提示:接踵而至的“双十一”、“双十二”等促销活动,并没有让京城商业市场的促销热度降温。随着圣诞和元旦“双节”的临近,新一轮促销大战又在北京的各大商场展开。其中,体育用品店内,各个国内运动品牌成为了商家新一轮打折促销的“主力军”——刚上架的新品打七折,而过季或者库存商品更是可以低至二三折……

接踵而至的“双十一”、“双十二”等促销活动,并没有让京城商业市场的促销热度降温。随着圣诞和元旦“双节”的临近,新一轮促销大战又在北京的各大商场展开。其中,体育用品店内,各个国内运动品牌成为了商家新一轮打折促销的“主力军”——刚上架的新品打七折,而过季或者库存商品更是可以低至二三折……

    运动品牌的大力促销甚至是抛售,源于高库存的巨大压力。据《中国体育用品行业2012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今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六大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金额高达37.21亿元,与去年底36.99亿元的总库存相比,又增长了0.22亿元之多。中国体育用品业特别是运动装备产业始于2010年的市场低迷,至今还没有阴霾散去的迹象……

    “在体育用品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设计和营销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只有尽早实现重研发、重营销、轻制造的‘微笑曲线’模式,摆脱僵化的发展模式另寻出路,中国体育用品业才能赢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前举行的2012“体育与城市品牌”全国经验交流活动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表示。

    大而不强,遭遇“寒流”

    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作为体育产业中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的领域,中国体育用品业曾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1675.60,4.90,0.29%)期”。来自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体育用品业增加值逐年增加。截至2011年底,中国体育用品业增加值达到1760亿元,占体育产业总体比重的80%以上。与此相对应,近5年来,国内体育用品商店的数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销售业绩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

    据统计,到去年底为止,“中国制造”占据世界体育用品业65%以上的份额,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体育用品生产和消费市场。

    然而,在中国体育用品业不断做大的同时,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规模偏小、地域发展不均衡、创新环保理念不足等顽疾却一直如影随形。其中,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在全球分工中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环节,造成了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大而不强的畸形发展格局。

    以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体育用品业“顶梁柱”的运动装备制造业(运动服、运动鞋帽等)为例,这个曾占据中国体育用品业比重达60%的产业,在普遍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率先感受到“寒意”。

    来自李宁、匹克等国内六大运动品牌生产商的财务报表显示,受高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该行业的整体增速从2010年底开始逐渐放缓,某些品牌甚至出现下滑的状况。

    具体来看,李宁在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为38.80亿元,同比减少9.5%,净利润为0.44亿元,同比减少84.9%;匹克的总收入为16.1亿元,同比减少28.5%,净利润减少43.3%,仅有2.4亿元。而安踏和361度两大品牌的销售收入同比均为负增长,分别为-11.62%至39.3亿元,和-9.95%至28.69亿元。

    与国内品牌举步维艰的现状相比,阿迪、耐克等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却在近两年间不断“跑马圈地”,将营销“触角”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甚至是县级城市延伸。据耐克日前发布的《2011财年业绩》显示,在大中国区市场,耐克实现销售收入20.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利润同比增长22%;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扩张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拟在2015年前中国门店总数达2500家……

    国内运动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进一步挤压。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