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网络跟进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0.7%的网友认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观点,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的人觉得不好说;仅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
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专家这样说。信哉斯言。父教缺失,当然要补,然而深长思之,我更以为,与其说我们的孩子缺失父教,不如说更缺家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是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又是如何潜移默化着他们的呢?
孩子做了好事,回家兴冲冲告诉家长,焉料家长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是傻啊?孩子和小伙伴闹了矛盾,家长又是一顿训斥:你没长手,不会削他?有些家长在外头道貌颇是岸然,但是一进家门则马上换了一个样子,口无遮拦地臧否事物,满嘴脏话;津津乐道别人的隐私,犹如嗜痂成癖;更甚至夫妻俩当着孩子的面谋划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的勾当。尽管不会有哪一个家长会将自己这种所作所为说成是“家教”,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耳濡的是是这样的“言教”,目染的是这样的“身教”,天长日久,又会向哪里潜移,向何处默化呢?
家长一方面把“再苦不能苦孩子”发挥到极致,孩子从小到大,都没脱掉娇生惯养的襁包,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灵则被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预期挤压而变形。只要成绩搞上去,就可“一俊遮百丑”。即使孩子身上已露出人格缺陷的端倪,家长也熟视无睹,依然奉行“别的全是假的,分数才是真的。事实上,冷漠、自私几乎已成为许多孩子的一个通病。一事当头,取舍弃趋,首先是以自私画下圆心,然后以自利划出半径;无论事大事小,只要没有“好处”,便是弃如敝履。更有甚者,倘若遇到批评,不仅半句也听不进去,反而振振有词,气壮如牛地告诉你“少来这一套”。
痛感于学生的人格缺陷,今天一些高校采取措施,比如为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等等。这一切都是必要的,但是人生走到了大学阶段,已不是非智力因素的最佳培养时期;在大学阶段修复人格缺陷,更多的只是“补课”意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己是耳熟能详,可惜的是这个“起跑线”又被异化成了“分数线”,于是包括道德、人格、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这根真正的“起跑线”却迷失了,一些孩子跨过了“分数线”,最终输在了“起跑线”上。如果说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那么家教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瓜豆效应”,讲的并不只是种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