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教育岗位20多年,马文娟历任天津市第三中学校长、红桥区教育中心主任。学校的教学经历,让她从一名专家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校长;在教育中心任职期间,她站位更高,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刻而宏观理解。2012年2月,马文娟担任红桥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局长一职。面对新岗位、新任务、新平台,她带领教育局一班人积极探索,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上不断取得成绩。近日,记者专访了红桥区教育局局长马文娟。
谈到教育,马文娟深有感触地说:“办好教育不仅要有好的视角和理念,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一名20多年来扎根于红桥这片土地的教育人,她深刻了解红桥区教育的特点、优势、困难和不足,她说,在工作中有5个关键词是她时刻关注的着眼点,那就是:稳定、协调、公平、队伍、质量。
“稳定,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马文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孩子,“稳定不仅仅指校园安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是稳定的因素之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任一年多来,她高度重视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求各校认真做好非智力因素的工作。暑假期间,她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到中小学校、幼儿园查看活动设施、检查健康防疫机制是否完善,对于存在隐患和疏漏的地方督促改进和调整。
马文娟认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点不仅仅是基础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我们要本着对每个人一生负责的态度,设计不同阶段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几大教育的衔接,不以学校规模大小、受众群体多少而分高低。要让不同类别的教育各得其所,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与目标。”马文娟说。
谈到公平,马文娟表示,红桥区近年来以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为抓手,借此提升自身短板,“面对面、实打实”地把提升工作做扎实,全区各义务教育学校均按照市级评估标准完善自身,打造特色优质学校,促进师资均衡,为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关于队伍,马文娟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教育品质不是取决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多么先进,而是取决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素质如何。”为此,她积极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在培养模式上注重创新提升,在培训机制上注重夯实底座。她创办红桥区首届名教师、名班主任研修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对164位学员实行班级化管理、课表化授课、学分制考核,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在第二届区级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中,她指导创新开展“我的高效课堂探寻之路”学术论坛。近期,全区10名校长、教师当选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入选人数居全市各区县第二位。马文娟认为,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学校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学校要有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三个作用:一是规划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二是校本研修作用,积极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集中学习平台、研讨交流平台、展示自我平台;三是科研引领作用,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教学。
谈到质量,马文娟表示,要切实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着力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见成效。她在2012年提出“内涵建设夯实新基础,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的工作主题,2013年又提出“着力课堂促发展,精细管理出效益”,引导学校立足高标准,把常规管理做细做实,以精细化为原则,促进全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品质整体提升。
对于未来,马文娟表示,红桥区教育局今后将把内涵式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从学校、教师、课程、学生四大载体入手,实施精细化管理、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实施改革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提升全区的教育品质和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