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纪中
真正采访张纪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他并不了解,见面第一句问候“张导,你好”,便被他笑着纠正:对不起,我不是导演。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人人道张纪中开创了中国古装电视剧的新时代,却不曾注意他在list中的身份却多是“制片”,从《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到《天龙八部》、《神雕侠侣》,一系列金庸剧在新时期被翻拍乃至重新认知,他让刘亦菲取代李若彤,让黄晓明取代古天乐,让周迅和李亚鹏哑着嗓子演绎古灵精怪的爱情,说起这些带有浓重张氏风格的作品,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导演是谁,但却能一下子说出大胡子张纪中的名字。可以说,是他一手制造了属于现代人的古装经典,更是捧红了无数当今的一线巨星。
在中国影视界,人们对导演是剧组中说一不二的“一把手”习以为常。但张纪中打破了这种“导演霸权”的状态——只要让张纪中做制片人,就意味着制片人从头至尾具有绝对的掌控权。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制片方式——制片人中心制。
当然,他在接过权力的同时,也担负了所有的责任和风险。
张纪中清楚,他的地位来自于好的作品,所以为了确保作品的高质量,他不惜在场景设置上一掷千金,在拍《笑傲江湖》时,斥资20万元,在悬崖峭壁上,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一座“悬空寺”;不惜顶着“骂名”选用演员,无论是李亚鹏出演令狐冲还是黄晓明出演杨过,都饱受争议;也不惜“得罪人”在拍戏中途换演员、甚至换导演。
如今,再次出山小试牛刀的他不再盯住金庸,而是买下业余作家的小说,启用一批全新演员,让时间回到5000年前的蛮荒初元,打造一部中国荧屏史上前所未有的古装剧。
“自小以来对于英雄的渴慕,是大多数男人深藏心底的一个秘密,我们渴望英雄,但我们没有本事去找到英雄,也没有机会亲自成为英雄,但是我有可能在电视屏幕上塑造一个英雄。”张纪中说出了他心底的英雄情结。
圈内有人说,几千万元的电视剧,只有张纪中敢接。或许,这话也可以倒过来说:只有交给张纪中,几千万元才敢投下去。而新作《英雄时代》更是筹备7年,投资过亿。张纪中透露,该剧单集制作费超过200万元,大部分都用在了制作上。此外,他还邀请舞蹈家杨丽萍等人参与场面设计。好玩的是,采访中张纪中还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要在剧中客串道家鼻祖伏羲一角,这意味着不仅要把胡子留着,头发也要留长。
此前笔者探班《英雄时代》于河北涿鹿的拍摄现场,这位传说中常常严苛得像“周扒皮”一样的“当家人”,接受采访期间却意外地耐心和善,有问必答。但当数十米外拍摄的剧组突然停下来时,这边“一心二用”的张纪中依然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异常,立刻敦促助手了解情况,也侧面印证了他在片场说一不二的张氏管理风格。
采访完,张纪中问记者:稿子想好标题了么?得到否定的答复后,他沉默几秒,补了一句:依我看,一定要突出英雄主义情怀,这很重要。
“无中生有”的《英雄时代》
记者:跟之前你拍的那么多耳熟能详的古装剧相比,新剧《英雄时代》有什么新特点?
张纪中:首先,这个古装剧有点儿远,是一个5000年前的古装剧,很难去寻找资料。将来这个剧要是出来,可能会有人说,我在学英美那边的魔幻史诗剧,这没什么学不学的,这就是那个时代,那个世界里大家都是这个样子。
这部古装剧主要描写炎帝、黄帝、蚩尤这三个中华民族的先祖,他们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当时的中华大地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当时的人们是生活在一种什么环境当中,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来对待生活,最终如何由部落的纷争而达到了统一。他们是从战争当中走过来的,那个时候战争是连绵不断,动不动就打,弱肉强食。恰恰是这样使黄帝产生了很多思考,最终才能把所有的部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国家的雏形。中华民族就从这开始,然后经历了尧舜禹,夏商周。那个时候各个部落之间都是群居,有的在山里,有的在平原,有的在海边,各自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会发生矛盾,因为要抢夺资源——盐。盐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他们就因为这个征战,就像今天的我们为了石油打仗一样。
记者:展现上古时期的影视作品非常少,《英雄时代》填补了这个空白。是什么造成了这一领域几乎无人涉及?
张纪中:因为这个比较难,无中生有啊,没有的东西你要去想象,困难就相当大。比如说,咱们有秦汉留下来的图,有出土的汉代文物。但再往前推3000年、2000年,那真是太遥远了,它没有遗留下过去的任何史料,早就化成灰了。
记者:那你当初怎么会想拍这个时期的作品呢?
张纪中:我是在飞机上看了写炎黄大帝的一本小说《莽原》,一个业余作家写的。我蛮感兴趣,看到那人的资料里写着是厦门航空的,我就联系他,让他来找我。后来他真的来了,就买下了小说的版权。这已经是4年以前了。那时候还在拍《西游记》,后来小说作者说要不你拍吧,我说我现在拍不了,而且那时候环境什么的都没有,都非常难弄。他就说那我等着你。后来联系上涿鹿县政府,第一笔钱是县政府拿出的,就开始做创作。改编过程中又遇到问题,就是那本书写得太武侠了,都是神啊怪啊的,而我要展现的是一个过程,是中华民族如何寻找到一种精神。
记者:拍这部戏最大的困难是哪一部分?剧本,服装还是选角?
张纪中:剧本。做了近三年的时间。因为没有什么依据。依据首先是支点,支点找到了还得设置矛盾。我们实际上走了很多弯路,这个剧本做了十来稿也不止,改来改去的。大概一起做了半年时间,前面都作废。中间也换了很多人。最后就是这样来完成的。
不在意网上的情绪化发泄
记者:你捧出了很多明星演员,网上有人称你为“造星教父”。有没有一种“桃李满天下”的感觉?
张纪中:没有。这个行当就是这样,他们每个人,有一个跨越以后,还有更高的高峰等着他们。就是这样一个现象,如此而已。只不过这个过程中你结交了很多朋友。不是说我有什么恩惠给他,他有什么恩惠给我,首先是个合作的关系,是大家一起做作品,有一天可能我们都不在了,但是这个作品会在,这个是它的意义所在。我有什么高兴的,无所谓的啊,他今天不在我这出名,未来有一天还会在别人那里出名,只不过大家有缘,一起合作过,这就是一个历史,戏很快就完了,但情分留下了,将来有机会碰在一起,还是很亲切。在你生命当中,每个人都会刻下一个痕迹,这个痕迹很重要。
记者:你后期拍摄的金庸武侠剧颇有争议,你怎样看待这样的争议?
张纪中:争议是好事,现在就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说话的自由,也有了说话的地方,过去哪有什么互联网给你大发议论啊,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互联网也同时让那些看不见的人、不了解的人,都可以匿名地说话,因为匿名,所以不用负责任,有的人甚至骂你,飙脏话都有。真正的、有些看法的、能形成讨论的意见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些情绪化的发泄,就可以看得出来那人生活不大幸福,那你就不要在意这些。
我拍电影肯定要更好
记者:做过演员,又是制片人,还是总导演,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里,你最喜欢哪一个?
张纪中:我主要还是制片人,客串下演员,省的麻烦,主要是找谁也不合适,我也不知道找谁,最后发现我自己就挺合适。
记者:从历史老师到演员到制片人,你和武侠世界有着不解之缘。如果要比较的话,虚拟的武侠世界和现实生活,您更喜欢哪一种?
张纪中:我当然喜欢现实世界,但是很多现代的东西也都拍得太假,我不愿意拍。我原来拍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假吗这?拍的不假对不对。《青衣》假吗?不假。所以我觉得不是说我喜欢不喜欢,而是现实的东西你能不能拍好。
记者:拍了这么多年电视剧,有哪一部是最满意的吗?
张纪中:没有最满意,都有缺陷。我做的这些事情,它唯一的意义在于,让我能够比别人有更大一点影响力,我觉得就比较值当。我希望是做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能够影响一些人。让他们看了你的作品之后,感受到这种英雄的情怀,树立起正义感,这个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们能达到的最好的目标。二十年来我一直做这个,一直做这个,我没有偏离目标。一个人一辈子也做不了几件事,那就尽量把这几件事做好,就这样依然还是有很多缺陷。
记者:如果拍电影您会选择什么类型的电影?文艺片,历史片?
张纪中:要拍电影我会很慎重。我拍了这么多年电视剧呢,收视率什么各方面都很不错。那我拍电影肯定是要更好,因为我也在想,也在做。我说的在做就是策划和谋划。我的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改变。像《英雄时代》光剧本就写了两年零11个月,本来很多人都觉得做不成这个事情,但是还是让我做成了。这样的信念在我心中,其中也包括做电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