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下午,上课的预备铃响过以后,他像往常一样稳步向四楼教室走去,这是他接受学校领导命令, 第一次跟同学们见面,他的神情是安详的,脸上充满自信。
可是当林老师刚踏上四楼时,心不由得一沉,从四楼的教室传出的哄笑、怪叫,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他知道此时教室里正上演某种丑剧……他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停留片刻,习惯地扫视一下教室,他举止、神态、目光有一种无形的威慑力量,使教室立即安静下来。然而林老师很快觉察出这里笼罩着一种异样的气氛,同学们有的脸上挂着神秘的笑,有的虽低着头,眼里却偷偷地射向了黑板……哦,黑板!当他走进教室,踏上讲台时,他震惊了;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了斗大的两个“木”字,笔画故意歪歪扭扭,像人的四肢那样弯曲,尤为刺眼的是在每一个“木”字一竖的顶端都画了一个人头,人头采用漫画的手法,眼睛、鼻子、嘴巴都仿照林老师的样子作了故意的夸张,给人一种滑稽感。在黑板的左下方还有一行小字:“送给双木先生的礼物”。
林老师很生气,他真想狠狠教训他们一顿,让这些学生知道人不是可以随便侮辱的。然而,这时他的耳边猛地响起加里宁的声音:“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想到这里,林老师缓缓地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转过身去默默地擦起了黑板,擦完黑板,他的情绪已经平静多了,然后转身面对全班同学,以缓慢而深沉有力的语调开始讲述他早就准备好的内容,面对眼前发生的事件却只字不提。一场风波还没有掀起就平息下去了。
一个星期之后,林老师以“人与人怎样相处”为主题举行了一次班会。他组织同学发言,各抒已见,他只在最后作了总结发言,而他的发言只讲一个问题:一个人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上次的风波仍然只字未提,但会后他找到那个制造风波的同学作了一次诚挚的交谈。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恶作剧,林老师的处理方法令人由衷地钦佩,他的处理办法告诉我们,新教师对待学生的恶作剧要做到:
一、切莫勃然大怒
个别学生制造恶作剧,其目的大多是掂掂老师的分量,看看教师的水平。他最希望看到的场面就是教师因此而情绪激动,暴跳如雷。而大多数学生则希望教师能以惊人的举止出其不意地平息风波。因此不管面对多么严重的恶作剧,教师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平静如常,泰然自若, 这样,制造恶作剧的个别学生就会大失所望,而大多数学生就会由此对教师产生敬佩与信赖之情。倘若面对恶作剧,教师勃然大怒,严厉训斥,就会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无能。而且一个人在勃然大怒的时候常会失言、失态、那就损害了作为一个教师所应有的形象,也就无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二、切莫追根究底
有些教师一遇恶作剧就当着全班同学追问:“这是谁干的?自己站出来承认错误,不然大家检举揭发!”结果是既没有人站起来承认,也没有人站出来揭发,双方僵持不下,本来大多数同学都是同情并支持老师而反对恶作剧的,但教师不断的追根究底,却反使同学对教师产生反感。他们或者觉得教师心胸狭小,或者觉得教师无能,或者觉得教师那种气急败坏的样子可笑之至……相反,此时此刻,教师不去追究恶作剧是谁干的,显出一种宽宏大度的气概,就能赢得同学们的好感,也可使恶作剧的学生自感羞愧。
三、切莫放弃教育
不发怒,不追究恶作剧学生的责任,并不是对事件本身可以轻描淡写,放任自流。倘若如此,此类恶作剧将会延续不断,甚至还会愈演愈烈。因此,深诸教育之道的教师,总是像上文所说的林老师那样,利用适当时机和方式,抓住这个事件对学生进行品行修养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家的认识,把坏事变为教育的手段,化作教育的内容,这样坏事就转化为好事,否则坏事就只能是坏事,就只能产生坏的影响。
如果说恶作剧发生后不发怒,不追根究底能够显示教师的美好形象的话,那么如何抓住事件本身,对学生进行教育则是以显示教师的能力与才华,而这一点则是促使学生转化与进步的关键。
新教师第一次踏进教室,常会遇到学生种种出其不意的恶作剧。怎样处理才好呢?我以为上述三条“切莫”是可供参考的。当然,要做到上述三条并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爱心——不管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要怀着热爱、怀着期待,怀着满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