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检察工作所发生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参加座谈会以及从定期收到的检察系统工作通报和有关刊物上,我看到了检察官们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夜以继日的辛劳,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检察工作的方式和思路正在发生深层次的转变和创新,已经摆脱了被动完成任务和了结案件的局面。
■检察机关着力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意识更强了;服务大局,贴近民生的意识更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务实性更强了。相信肩负重任的检察系统广大干部和工作人员一定能尽快适应新形势,反腐倡廉、惩恶扬善,成为捍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改革开放成果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光荣卫士。
“专业技术人员大多身临一线,对实际工作中存在或新出现的问题感受最深,观察最准,一旦深入思考与研究,最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刘忠军表示,自己提出的建议大多与本专业领域相关,这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利用专业优势,扬长避短。
刘忠军是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及脊柱外科研究所所长,致力于脊柱外科领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数十年,是全国赫赫有名的脊柱疾病治疗专家。同时,他是连任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针对熟悉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他积极建言献策。
推广好技术缓解“血荒”
“术中自体血回输”是外科手术过程中,将患者手术创口的出血进行收集、过滤,然后将过滤出的红细胞再重新回输给患者的一项技术。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节省宝贵的血资源,缓解“血荒”。但是,在我国临床运用中,刘忠军发现,这样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技术却迟迟得不到推广。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他提出了推广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缓解“血荒”的有关建议。
建议在当年就得到了卫生管理部门的回应,这让刘忠军很受鼓励,并密切关注着技术推广的落实。可是,两年过后,他发现国内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并未获得显著改观,与此同时,临床用血的紧张程度有增无减,患者因血源短缺而致手术延误的现象仍然频发,个别地区甚至由此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导致自体血回输技术推广缓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不断调研中,刘忠军找到了答案。首先,在现行体制下,大部分地区自体血回输尚未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其次,当前收费制度规定,采用该技术时只允许收取一次性血液过滤耗材的费用,医院需额外付出人员、技术和管理成本,因此在推广上缺乏积极性;第三个原因是宣传缺位,造成很多医疗单位对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知之甚少。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刘忠军再次递交了“推广应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缓解‘血荒’”的建议。与上次不同的是,建议中增加了大量详实充分的调研分析,并针对实践中的困难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了让社会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项技术,刘忠军还借助新闻采访、网络访谈等机会,对术中自体血回输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及其重要的社会效益进行广泛宣传。
建议交办数月后,卫生部新修订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提出,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并规定,“三级医院、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开展自体输血技术,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提高合理用血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机构应当动员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自体输血技术,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和安全性。”2012年5月印发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则将自体血采集、保存、回输等项目大多列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医改”要从提高医疗水平开始
从1982年大学毕业来到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就怀揣着一个朴素的追求——做一名称职的、让病人信赖的医生。因此,无论是在1992年担任骨科副主任,还是在7年后开始全面执掌骨科大局,走上主任的岗位,刘忠军始终钻研自己的主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忠军在国内第一个引进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随后,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这两项技术的成功应用,让刘忠军成为脊柱领域内知名的专家。
刘忠军从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医疗人才培养对一个科室,甚至整个行业的重要性,因此,他把人才培养作为整个学科发展的第一位工作来做。从团队人才培养,放眼全国的医师队伍建设,面对正在推行的新“医改”,刘忠军更多思考的是如何通过提高整个医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医师培训体系,让大医院和小医院的医疗资源、患者人数更均衡,进而最终真正解决“看病难”问题。
在刘忠军看来,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医师培训体制,对医生的培养相对比较随机。如果一名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分配到一个级别较低的医院,他的继续教育实际上是不足的。毕竟小医院接触的病例少,配套设施不尽完善,所以医生的医术水平提高得较慢,面对疑难病症,较难获得患者足够的信任。而到大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医生,接受的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更多,水平提升要快得多。
这也正是为什么尽管国家近年来在推动分级诊疗、加强社区医疗工作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患者却依然舍近求远,有病依然直接奔向三甲医院就诊,偏远地区病人涌到中心城区大医院看病的现象依然普遍的原因。
刘忠军说,从目前医院的数量看,“看病难”并不是就诊难,而是看专家难,老百姓要找到自己信得过的医生难。“医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客观上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导致患者直接到大医院就医,或多次重复就医。”
刘忠军表示,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医师培训体系,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他认为,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也已经到了筹划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的时候。
“如果我们的医疗资源分布得比较平均,整体的医疗水平都比较高,各级医疗机构都有充足的工作量,各级医院才能吸引到病人。”刘忠军认为,到那时,一、二级医院的医生也具备了足够的诊疗能力,能够赢得患者的信任,患者才不会都涌向大医院,“这样才能从长远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刘忠军说。
当代表要有社会视野
如何才能尽职尽责,真正发挥好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是刘忠军考虑最多的问题。采访中,他和记者分享着履职过程中的点滴心得和感悟。
“专业技术人员大多身临一线,对实际工作中存在或新出现的问题感受最深,观察最准,一旦深入思考与研究,最有可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刘忠军表示,自己提出的建议大多与本专业领域相关,这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利用专业优势,扬长避短。
不仅如此,代表还要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学会转换角色,学会站在社会的角度认识问题,“以往作为一名单纯的医务工作者,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医学技术水平,通过敬业工作,救治患者,奉献社会。”刘忠军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需登高一步,放宽视野,关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甚至需要善于发掘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通过建言献策,推动某一社会群体,乃至广大民众整体事业的发展。刘忠军向记者强调道,代表履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代表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所言所想切记要心系整个国家和全体民众。
“代表履职还应讲究方式方法。”谈到这方面的经验,刘忠军说,在选取和确定了有价值的议题之后,要善于深入调查,深入思考,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