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 [全国] 切换
买卖行网站顶部展出的大幅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人物资讯 » 文体人物 » 正文

独闯非洲的中国新闻记者沈龙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2-14  浏览次数:21
核心提示:本刊记者/伍小保 宋昌禄  他用镜头记录历史、他用真实传递真情、他用心去追求理想,他就是沈龙言,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新闻记者

独闯非洲的中国新闻记者沈龙言s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rc="http://people.china.com.cn/attachement/jpg/site517/20130617/000b2f5a94f11328b33201.jpg" title="独闯非洲的中国新闻记者沈龙言"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border: none; width: 480px; height: 320px; " />

本刊记者/伍小保 宋昌禄   

他用镜头记录历史、他用真实传递真情、他用心去追求理想,他就是沈龙言,一个具有传奇经历的新闻记者。作为同行,作为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我非常敬佩他。沈龙言的人品和做事风格让认识他的人都十分地钦佩。沈龙言从事新闻工作有近三十个年头了,是中国新闻界的资深新闻人。三十年来,他从地方媒体到中央新闻单位,涉足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新闻领域。赴汶川、独闯非洲、暗访售假、关注小人物命运等等,他身上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反映了一名优秀记者所具备的综合业务素质,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充分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亲切的慰问 巨大的鼓舞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当时在中国记协《中华新闻报》社记者部工作的沈龙言第一时间请缨要求上前线。数天后,社领导决定派出沈龙言负责并与四川记者站同事们一起共同担负采访中央和地方媒体及新闻记者的任务。随后,沈龙言飞赴大地震灾区,在25天时间里,沈龙言与四川记者站的同仁们跑遍了所有灾区。在灾难面前,中央和地方媒体及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中央声音,报道地方抗震救灾的动态,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动人事迹。《中华新闻报》是中国记协的机关报,作为媒体中的媒体,记者中的记者,沈龙言与同事们采访了《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绵阳日报》、四川广电传媒集团、《德阳日报》、《阿坝日报》等媒体和200多位中央和地方的新闻记者,拍摄了两千多幅照片,累计采写了十多万字的通讯,发表在《中华新闻报》上。随后又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记协网等国内主要网站转载传播。为抗震救灾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在此期间,沈龙言还参与并采访了由中国首善陈光标、著名演员濮存昕、林志颖、王宝强、赵毅、郭蓉及著名歌手韦唯等组成的明星“义工”团赈灾活动。   

在灾区,沈龙言经受住了来自强烈余震、炎热酷暑、蚊叮虫咬等多方面的考验,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发稿,很少睡个安稳觉。

他家乡安徽的金寨县委书记沙圣虎得知沈龙言在四川灾区采访,就打电话告诉他:金寨革命老区有三位农民兄弟开着挖掘机在绵竹市灾区做义工,要他代为采访,给家乡的《皖西日报》发稿,报道三位农民兄弟的义举。在绵竹市九龙镇的安排下,沈龙言和镇政府的驾驶员在险象环生的山路上行驶,就在沈龙言停车拍摄照片的时候,被余震震松弛的山体又经过大雨的浸透后,突然发生了山崩,公路被掩埋了。沈龙言说:“如果迟走两分钟,他与驾驶员的生命就永远被定格在那里了。”   

灾难面前,四川人除了感动就是感恩。   

5月31日,沈龙言在《绵阳日报》社采访了两天,并将万字通讯传回了北京后准备赶到《德阳日报》社采访。《绵阳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李涛深情地对他说:“沈记者啊,两天来,你在这里一刻也没歇着,我们在一起吃了好几顿盒饭了,对不住你了。看到你们中国记者协会的记者,我们就像看到娘家的亲人,你们来采访就是对我们的褒奖,这种精神上的鼓励比那些给予我们物质上帮助的还要珍贵。我们报社几位领导对你的敬业精神深受感动,明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要来我们报社视察,到时,我隆重介绍你。”   

6月1日下午6时许,时任中央领导李长春、刘云山,在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的陪同下,来到了《绵阳日报》社。在李社长的引导下,中央领导李长春、刘云山来到了第一编辑室的帐篷里。李社长特意介绍说:“这是中国记协中华新闻报社记者部的沈记者,这两天他都在我们这里采访。”李长春同志面带微笑,握住沈龙言的手说:“你辛苦了!辛苦了!”沈龙言忙说:“感谢首长的关怀!”中央领导刘云山高兴地说:“中国记协也派记者过来了啊。”沈龙言回答:“是的,我们在这里采访坚守一线的同行。”刘云山听了赞赏地说:“好!很好!”   

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亲切看望慰问一线记者沈龙言的消息,通过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记协网报道后,在记协和报社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工作的热情。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政府给沈龙言颁发了“5.12”抗震救灾感恩纪念章,《绵阳日报》社同时授予沈龙言为“荣誉职工”称号。随后,沈龙言被中国记协和报社召回北京作“抗震救灾”报告。

当沈龙言走下飞机后,代表记协和报社领导的同事们早早地等候在首都机场的迎宾大厅。同事们高举“欢迎一线记者归来”的大幅标语,欢迎沈龙言的回京。报社美女记者向他深情地敬献了鲜花,沈龙言被这意外的惊喜深深地打动着。   

第二天,沈龙言向领导和同事们动情地讲述了25天灾区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报社领导说:“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看望慰问沈龙言,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终身的荣誉,也是报社的荣光,更是中国记协的荣耀。大家都要向沈龙言学习,学习他不怕牺牲、不怕困苦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中国首位独闯非洲的新闻记者   

2000年6月,时任安徽电视台大型新闻评论性栏目《时事追踪》编导的沈龙言代表安徽电视台孤身一人,独自来到非洲的南非、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和斯威士兰四个国家采访。一个月的时间里,沈龙言克服语言不通等障碍,在所在国的中国大使馆、中国医疗队和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的帮助下,拍摄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采访了上百名中外人士。回国后,沈龙言编辑制作的《走进非洲》系列报道和纪录片《闯荡非洲的安徽人》等电视节目。在安徽卫视陆续播出了一个多月时间,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台领导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2000年6月25日,是莫桑比克25周年国庆纪念日,在中国大使馆和总统保健医生的介绍安排下,沈龙言作为莫国的贵宾,手持邀请折参加并采访了莫桑比克国庆晚会、向烈士墓献花、国庆阅兵式和出席国宴等活动。在国宴上,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亲切会见了沈龙言。希萨诺说:“在上午举行的烈士墓献花和阅兵式上,我就看到了手持摄像机的黄皮肤小伙子记者,那就是你。欢迎你,中国朋友!感谢你,中国记者!”时隔一年后的2001年6月,沈龙言的系列节目《走进非洲》和纪录片《闯荡非洲的安徽人》又被总统保健医生、中国援莫医疗队医生、四川泸州医学院教授江永生不远万里带到了莫桑比克总统府,总统希萨诺看后很高兴很感兴趣,指示翻译成葡萄牙语在莫桑比克国家电视台上进行了播出。江永生教授后来告诉沈龙言,总统说他的片子做得很好,欢迎中国小伙子记者再来莫国观光采访并来总统府做客。   

沈龙言的片子在安徽卫视播出后,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看后受到启示,于2003年2月组织三路人马采访了非洲,于2003年下半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走进非洲》系列节目。记协领导看了沈龙言的片子和一万多字的《独闯非洲见闻散记》文章后,说他有胆有识,孤身闯非洲了不起。记协领导说:“记者就要有一股闯劲,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并确认沈龙言为中国首位独闯非洲的新闻记者。”

关注世界女巨人   

1984年夏天,沈龙言在安徽省舒城县广播站当记者,就像《人生》电影主人公高加林一样,骑着自行车在乡村道路上来回穿梭,采写第一线新闻。成为县广播站记者,对于一个农家子弟来说是莫大的慰藉。从那时起,沈龙言就把精力全部放在事业上,并在县里小有名气。脑勤、嘴勤、腿勤、手勤是记者的“特异功能”。而沈龙言又能吃苦耐劳,注定了他能发现好新闻。   

1987年夏天,沈龙言来到1958年毛主席视察过的舒茶镇采访,听人说石塘村有个女大高个子。出于职业的敏感,沈龙言在镇上文书陪同下,冒着炎热,翻过一道道山坡,穿过一层层梯田,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来到了一个叫哑岭的村民组。村干部指着山梁上几间草房子说:“那就是沈记者你们要采访的女大高个子姚德芬家。”   

村干部说明来意后,姚德芬的父亲感到很不自在,连声说:“见笑了,见笑了,惊动了县上人。”随后,小芬子很不情愿地从房子“低头哈腰”地走了出来。沈龙言被这么高的女人吓呆了。后来用钢卷尺一量:2.05米。姚德芬的父亲告诉沈龙言,他有5个孩子,姚德芬排行老四,1972年7月出生,只有15周岁的女儿长了这么个巨人,体重130公斤,一套衣服需要6米布,脚要穿64码鞋子,一顿饭至少要5至7大碗,弄得家里粮食时常不够吃。老姚告诉沈龙言,害怕她继续长高,便开始限制她的饭量,就这样,姚德芬每年也要吃掉家里两、三个人的口粮。老姚像讲故事一样给沈龙言讲了他女儿许多有趣的事。回到县城以后,《我县发现一位少女巨人》的消息播出后,在全县轰动一时。与此同时,沈龙言连夜将照片洗印出来,发到了《合肥晚报》。紧接着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安徽体育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各大报社、电台竞相转载、播发。

少女巨人姚德芬终于从山沟里走了出来,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新闻人物。   

沈龙言采写的广播连续报道《我县发现一位少女巨人》在第六届全国广播优秀节目评选中获三等奖,这也是解放以来六安地区广播节目首次在全国获奖。   

然而,姚德芬的命途多舛。二十多年间,她被破格录取到体校,后来身体不适被送回老家,接着几个马戏团看中了她,做过特别演员,期间患脑瘤又动过几次大手术。2006年,姚德芬终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演出而退居家中卧床养病。   

2月16日,沈龙言来到了她家,几年未见,姚德芬高兴不已。   

此时,姚德芬身高2.36米,体重180公斤,脚穿78码特大号鞋。   

姚德芬说:“这些年挣的钱几乎花完了,现在,她的饭量很大,一天要吃三斤左右米饭,如果饿的时候一次性吃五、六十个鸡蛋也没有问题。头晕、流眼泪、失眠、头痛、全身酸痛、便秘、骨质疏松,不能站立……”   

采访结束后,沈龙言把姚德芬的境况用手机发了消息给未曾见面的县长胡传道。胡县长很重视,立即派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总工会主席陪同沈龙言与舒茶镇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共同协商解决姚德芬的生活困难问题。县民政局特事特办给了她最高标准的低保待遇。沈龙言也向安徽的其他新闻界朋友作了通报,也请他们共同关注,帮助这个命运坎坷的特殊新闻人物度过难关。很快《江淮晨报》、《新安晚报》都在版面的显要位置报道了姚德芬的消息。姚德芬于5月12日住进了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生长的垂体瘤,此后姚德芬也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一次,沈龙言邀好朋友浙江慈溪实业家、安徽成辉玻纤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士明一起看望姚德芬。这位善心的企业家一下子拿出了一笔不菲的捐款送到了姚德芬的手中。   

2009年9月1日,沈龙言座客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讲述了他如何发现并怎样关注帮助这位2.36米的世界女巨人。节目播出后,姚德芬又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都去看望她并给她捐款。   

然而,姚德芬终久没能从病魔中抗争过来,2012年11月13日,姚德芬走完了她40年的人生路程。   

做一个有良知的新闻人   

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10大食品制假售假典型案件。其中被列为第二号案件的安徽省寿县“唐超”米线厂在生产的米线里加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吊白块”案件,就是时任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记者沈龙言接到群众举报后暗访调查发现的。

“吊白块”是“次硫酸氢钠钾醛”的俗称,它主要用于印染工业拨染剂。   

“吊白块”在常温下较为稳定,在60摄氏度以上开始分解出有害物质,可分解产生甲醛、二氧化硫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人食用含“吊白块”的食品后,可引起过敏、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对人体的肾脏、肝脏、中枢神经、免疫功能等均有损害,严重者还可造成癌变和畸形病变。一次性食用“吊白块”剂量达5克,就会有生命危险。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吊白块”被排除至法定食品添加剂之外。

2006年8中旬,沈龙言接到群众举报,合肥坝上街“唐超”米线门市部出售的米线,与别人家的不一样,洁白细腻,吃起来滑嫩有劲道,里面可能放了什么“添加剂”。沈龙言在另一家媒体同行的配合下,从坝上街“唐超”米线批发部买了一包,托人送到了安徽某市一家检验部门进行化验,检验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里面居然放了“吊白块”,而且每公斤含有128毫克。   

检验结果表明,这很可能是一家黑心米线厂。为进一步获取证据,沈龙言他们进行了暗访、跟踪“唐超”米线货车以及来此批发的客户长达一个多月,拍摄了大量的镜头资料。沈龙言将其情况报告了社领导,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并嘱咐他注意人身安全。   

为了取得确凿证据,沈龙言与同行们一起带了10公斤“唐超”米线来到北京,并把它送到了国家质检总局下设的“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每公斤米线里含有559.1毫克的“吊白块”成份,比安徽省某市化验出来的还要高出400多毫克,这么高的“吊白块”成份也让检验机构人员大为吃惊。当时沈龙言和同行是以商家名义去化验的。检验中心负责人说:“你们不能进这样的米线了,赶快报告有关单位进行查处。”检验报告出来的当天,沈龙言等就向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写了一份“关于请求查处生产有毒米线厂家的紧急报告”,请求随同现场执法、查处采访,打掉这个黑心厂家,消除食品安全的隐患。       

2006年10月19日上午,安徽省质监局稽查总队总队长陈镇亲自带领稽查人员,在沈龙言及同行的引导下,来到了寿县三觉镇“唐超”米线厂。沈龙言的同行从厂主睡的床底下发现了用蛇皮袋子装的两个铁桶。打开蛇皮袋子,发现两个蓝色桶上面赫然标有“吊白块”、 “严禁用于食品加工”、“净含量50公斤”等字样。此时沈龙言他们无比兴奋,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了,近两个月的暗访、调查,总算没有白忙活。陈镇总队长马上要求厂主打开旁边的一个仓库,立刻一股浓烈的气味扑鼻而来。仓库里尚有未用完的大约一公斤左右的“吊白块”和20多公斤的工业硫磺。这时,厂主傻眼了,管生产的厂长陈某立即说:“这是我妹妹陈某某干的,她是法人代表。”在厂主的屋旁边,还发现了一个锈迹斑驳的“吊白块”铁桶盖,显然,厂主在米线里加兑“吊白块”由来已久。   

陈某某向执法人员交待说:“虽然办厂有六、七年,用“吊白块”是今年才开始的,他们每月产量在6万公斤。1000公斤大米加1公斤“吊白块”这样一个比例生产米线的。用“吊白块”主要是在生产中采用劣质大米,让其变白,让它色泽好,降低成本,在市场中打败竞争对手。”   “唐超”米线生产企业和米线直销点被查封后,当事人四处找关系,她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这事是沈龙言调查举报的。于是她通过沈龙言的朋友说情,要给沈龙言多少多少钱,企图“摆平”沈龙言,请他不要披露,也不要给有关部门施加压力。沈龙言对朋友说:“请你转告她,给我多少钱我都是不会要的。我是记者,这样做是出于一个记者的良知和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应尽职责,请她积极主动地配合相关部门召回市场上的有‘毒’米线,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自己的罪责。”   

如果用“伤天害理,丧尽天良”来形容“唐超”米线厂的所作所为,沈龙言认为是不为过的。陈某某及其丈夫唐某后来都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2007年3月,安徽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就此事采访了沈龙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百姓的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2006年为消费者、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沈龙言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沈龙言曾在新闻论文中写道:记者是观察者、记录者、传播者、监督者和战斗者,她的光荣与神圣,彰显了媒体的责任与使命。因而,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采访,而且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驾驭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和处理能力。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记者就是社会活动家,必须担当,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在协调社会矛盾时,记者就要充当“和事佬”的角色。

2007年春天,沈龙言成功协调处理了一起令安徽省滁州市城郊供电公司十分烦心的事件。  

 安徽省滁州市城郊供电公司合同工陈某,在供电系统工作了十多年,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他热爱的电力事业。他的爱人王某后来也加入了供电系统的行列,并在招待所担任服务员。2005年在招待所上班时,不慎摔倒,大腿跌断,医疗费就花去两万多元。为此,陈某多次向前任领导要求报销治疗和误工等费用。前任领导以“不在册”职工为由,不给陈妻处理。尽管有数名供电职工证明在上班时摔倒造成大腿骨折的事实,前任也不予认账。不仅如此,前任的下属负责人重新做了一份陈妻不在上班时摔倒的假证明,致使陈妻在劳动仲裁时失败。两年时间,陈某上告无门,准备2007年春节把妻子推到省政府上访,甚至要做出过激行为。陈某通过亲戚找到了沈龙言要求他主持公道。得知这件事后,沈龙言在安慰陈某的同时,也给刚上任不久的滁州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包玉胜写了一封信。包玉胜接信后很重视,立即与刚上任的城郊供电公司经理高俊联系,重新调查此事,并邀请记者参加调解工作。春节一过,城郊供电公司经理高俊即要求沈龙言来滁州主持调解工作。公司领导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最终给当事人补偿了4万元。事后,当事人感到十分满意,也非常激动,与城郊公司领导握手言欢。   

包玉胜总经理对沈龙言说:“记者以后要像你这样就好了,这是实实在在帮助我们纠正错误,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以后有什么事就请记者。”城郊公司经理高俊风趣地说:“和谐社会就需要你们记者这样的‘和事佬’。”  

在北京的几年中,沈龙言协调了各地多次上访事件,家乡六安驻京联络处舒城维稳工作室同志经常邀请他做上访者的工作。沈龙言从政治高度,法律角度,集体利益,个人权利等多方面做耐心、过细工作。上访者说:“沈龙言是实在人,没有用大牌记者的身份压我们,给我们说的在理。”家乡驻京联络处的领导说:“沈龙言以中央媒体的身份给当事人做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都非常尊重并信任他。”   

记者不仅要有正义感,同时也要有同情心。   

2003年时任《法制日报》社安徽省记者站记者的沈龙言接到了皖北某县七名农电工的投诉。这七名农电工在供电系统工作了十几年被辞退后没有得到一点补偿。诉诸法律后,法院一审判决败诉。看到他们的材料后,沈龙言十分同情这七名农电工的遭遇。随后,沈龙言与其他同事一起,研究探讨这起民事案件。找到了有利于这七名农电工的证据材料,以《法制日报》社记者的名义,提出了对案件的看法并把它呈送到某中院。没想到某中院真的采信了记者的证据事实,推翻了一审的判决,改判七名农电工胜诉。反败为胜的七名农电工欣喜若狂,终于拿到了他们应有的补偿。  

2004年春节前,七名农电工带着感谢信来到了记者站,七位皖北汉子一字排开,向沈龙言和他的同事们磕头致谢。沈龙言忙拉着他们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使不得!使不得!”随后,他们每人拿出两千元现金,感谢沈龙言和他的同事们。沈龙言说:“钱你们收回,我们是法制报记者,收你们的钱就更加违法了。如果你们信得过我们,就把我们当成朋友,以后你们来合肥带上一两只符离集烧鸡,我们再拿两瓶酒,在一起喝上两杯,怎么样?”听了沈龙言的亲和话语,几位皖北汉子流下了感激的热泪。   

2008年中秋节前,沈龙言在北京接到了家乡安徽省舒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段贤柱的电话,家乡在山东诸城从事建筑的数百名农民工几个月没有拿到工钱了,原因是某开发商不讲诚信,恶意欠薪。段贤柱副县长恳求沈龙言能否到山东去一趟,给当地政府协调一下。随后,沈龙言也收到了在此承建大厦的安徽建华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明春、副总经理王明寿的投诉信。开发商欠薪600多万,公司多次与其交涉未果,对方还有过激言语,甚至有侮辱家乡人的行为,再后来就关机了。王明春、王明寿告诉沈龙言,他们已经从青岛总部准备了几部大卡车拉上两百多农民工,去市政府讨说法,并将此事在网上发布。接到这样的投诉,沈龙言感到十分的棘手。沈龙言一边要求家乡人冷静,千万不要做出任何违法的事情,一边给诸城市委书记、市长、宣传部长写了《紧急情况反映》,并将投诉信附后,亲自将“急件”送到了诸城市委宣传部。宣传部领导十分重视,并与开发区领导紧急商讨后决定,由市财政先垫付农民工工资,以应急这起一触即发的事件。   

事后,家乡的段副县长又给沈龙言打了电话,代表家乡县政府,感谢他为家乡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为社会稳定办了一件大实事。      

一颗平常心做人   沈龙言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经常教育他,与人为善,良心第一,诚信做人,尊重他人,以理服人。金钱不是万能的,是你的就要,不是你的,坚决不能拿,一颗平常心最重要。  

沈龙言在《法制日报》工作时,父亲临终前还嘱咐他:“你是法制报记者了,要为老百姓讲话,要为法律讲话。”农村人的朴实情感,深深烙印于沈龙言的脑海中,从小就养成了为人处世的良好心态。工作至今,沈龙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甚至帮助了那些他采访过的犯人。在安徽舒城工作的十几年中,沈龙言跑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采写了很多贴近百姓的新闻。三十年来,他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市级评选中获奖。   

1995年,在一次追捕绑架人质的犯罪嫌疑人过程中,沈龙言肩扛摄像机,不怕危险,在大山里与刑警并肩战斗。此后他又精心制作了五十多分钟惊险而悬念的《11·2特大绑架案纪实》专题片,而被中共舒城县委、舒城县人民政府荣记三等功一次。1996年被授予第三届“舒城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1993年至1997年,连续五年被安徽电视台评为“全省电视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安徽省舒城县八届政协常务副主席马继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一篇报道沈龙言事迹的通讯审稿时,较早提出了“脚底板下出新闻”,并敲定以此作为标题在省和当时地区的媒体上对他进行了宣传。这也是老局长对沈龙言的贴切评价!   

沈龙言从1981年高考落榜回村务农打工到刻苦自学;从镇上和区公所里的通讯员,到县广播站、县电视台记者;从大学学习,到省电视台记者,再到中央几家新闻单位工作,沈龙言是一步一个脚印。他从一个农民成为中央媒体记者;从汶川抗震采访,国家领导人看望慰问;到独闯非洲,国外总统会见;座客央视,讲述故事……可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沈龙言这其中挥洒了多少汗水和付出了多少心血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番新闻事业。沈龙言说:“这一生我无怨无悔,做了一个新闻人该做的事。”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他的女儿沈夙婉考上本科,立志继承父业,在大学学的也是新闻学专业。她在大学里已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担任院大学生通讯社副社长,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副部长。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013年元月,又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新闻事业上的建树,使沈龙言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他还时常接到大专院校、中学及一些新闻单位的邀请,给学生和同行们做报告。沈龙言说:“其实他就是在讲故事讲人生。”   

目前,沈龙言正在整理编写他近三十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及亲历故事——《我的记者人生》(暂名)一书。这部20多万字的作品图文并茂,将于2014年他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的时候出版。书中有感动的、感恩的、励志的和警示的故事,启迪同行,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做事,如何和将来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