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寒
在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韩寒主导的合集《一个:很高兴见到你》创造销售纪录。共卖出1335本。而这是在韩寒本人没有到场的情况下。
如果韩寒和郭敬明现在碰面的话,一定会从对方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后者因为《小时代》而与众人强硬舌战,前者却脱离舆论的龙卷风,努力经营自己的“ONE”平台,新推出的《所有人问所有人》和《一个:很高兴见到你》就是成果。
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
《一个:很高兴见到你》脱胎于韩寒在2012年主办的APP“ONE·一个”,书中28篇文章都是他亲自挑选的。但个人意见之外读者的意见也是重要参考数据,作品均来自于APP读者中最被关注、人气最高的写作者,“每篇文章都至少被100万人欣赏”。当然了,老板韩寒的文章不能少,与微博上发的长篇评论不同的是,ONE纸质书中他的文章更注重情感抒发,甚至写的是初恋哦。
这几年韩寒的新作不多,我们只能从他所“督导”的“传品”中得以一窥。2010年,由他主编的《独唱团》首印30万册上市,之后创下200万的销售奇迹。然而,由于刊号等种种原因,这本备受关注的杂志出版第一期后遭遇停刊,同年12月,杂志团队解散。
从夭折的《独唱团》到现在的口号“oneisall”,韩寒越发柔软。据说在ONE成立之初,编辑部就达成了共识——不碰政治,少些斗争性,多点温和宽容。这几年他一直在强调“复杂世界中,读《一个》就够了”,虽然有广告语的嫌疑,但却能看出他“单纯与简单”的处世哲学。
在ONE发刊时,韩寒曾经专门撰写一篇文章,就叫《碎片》:每天都只有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和他的答案。但也只是一枚碎片。因为我们不能回去了,不能简单了,所以才会对过往那些纯粹发出偶然的叹息。那就做一枚独特的碎片吧,就像那个没有手机和智能操作系统的夜晚里,那只乳白色的老电话。
乳白色的老旧电话,韩寒总对旧时传统有某种留恋,ONE的执行主编小饭说此次出书的原因正是如此,“着力出版跟韩寒的纸质出版情结有关,他那一辈的人多少有这样的情结。仿佛落到纸上,心里感觉踏实”,有一种即便断电也能延续的感觉。
“很高兴见到你”——这是ONE纸质书的书名,也是韩寒以更加开阔的态度向世界打的招呼。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要文艺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中,《一个:很高兴见到你》这本书创造了今年书展的签售纪录。而签售会韩寒本人没有到场,只是现场循环播放视频,还送给书迷每人一个手写签名章。没有韩寒,但小伙伴人气也不输于他,有书迷在现场说,“我们都知道韩寒在北京赛车,想想他也不会来。主要是想看看ONE的工作人员是怎么样的。还有里面的人气作者张晓晗也来了,我们都很喜欢”。
韩寒一直给人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公知形象,在经营ONE这个品牌后,韩寒的名字变成平台,收纳了一批文艺小伙伴。
独唱团中周云蓬写的那篇《绿皮火车》让读者记忆犹新,柴静把还未发售的新书《看见》的其中一章发表在《ONE·一个》上越来越多人聚在一起。此次参与的“文艺范儿”的明星也不在少数:演员陈坤对话韩寒“谈谈这个世界”;主持人蔡康永诉说他的爱情“躲避诗”;“绵羊音”曾轶可与大叔在她虚构的世界里谈了七天恋爱;“大龄文艺女青年”独立音乐人邵夷贝唱出一曲关于“幸福”的诗。
其中曾轶可的加入让人最意外,小饭很肯定她的处女作,“原本文艺就不分家,在《很高兴见到你》这本书里,出现的明星也多是音乐人。音乐人往往有很好的情怀、故事和文笔,只是缺少合适的机会展现给大家,ONE来帮点忙”。
与郭敬明团队不同的是,韩寒团队不搞“签约制度”,因为只跟一部分人签约,就意味着要拒绝另一部分的作者,看似松散,却有更大的可能性。比如微博上的旅游红人猫力,就是“一个”工作室打造的第一本旅行书,“我们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感觉美好的东西”。
变成普通参与者的韩寒
《独唱团》的火爆与夭折,正所谓“成也韩寒,败也韩寒”,他鲜明的特质,会吸引粉丝,但也可能会让一个团队的路越走越窄。
有了前车之鉴,“一个”团队正在“去韩寒化”,原本LOGO上写的是“一个·韩寒”,问题和文章中也尽量多出现这个名字,但后来逐渐减少,安卓版APP发布后应用名称撤掉了“韩寒”两个字,他成为了团队中一个普通的作者。
与《一个;很高兴见到你》同期推出的还有《所有人问所有人》,这是ONE明星栏目内容的集合——没有标准答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中,韩寒完全退居幕后,只在读者点名时回答几个问题,比如“韩寒遇到过什么尴尬事”,他都会很诚实地袒露了自己的糗事,亲民指数超高。接下来,“一个”团队还会推出更多“带给人美好的东西”,除了目前市面上
已有的“一个”T恤、明信片等周边产品。接下来,还有可能推出“一个·汽车”、“一个·咖啡馆”等等新的APP,不求夺人耳目,只要你在静下心时能感受细微的关心。战士般的韩寒,慢慢有了柔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