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晓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呢?他成才过程中有哪些动人故事呢?
2004年4月初的一天,记者来到了永吉县口前镇——吉林省蚕叶研究所,采访了李春晓的父亲李森,他向记者讲述了李春晓成长的故事。
“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1985年10月,李春晓出生在口前镇,10个月的时候,就被送进了幼儿园。那时,我和他母亲赵开慧都在省蚕叶研究所工作,我们是东北林业大学的同学。宝贝儿子的降生,为我们小家庭带来了欢乐。像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们心中充满了美丽的憧憬。盼望着小春晓能够茁壮成长,长大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但在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教育方式上,春晓妈妈的想法似乎更有人情味,也更科学。她主张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千万不能硬逼硬灌,硬把家长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这无疑是拔苗助长,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做得最多的工作是引导,引导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春晓小时候特爱听故事,他睁着明亮的小眼睛,不断地“磨”着我们给他讲故事,他越听越入迷。同时,我们告诉他:你要学会识字,将来你可以自己从书本上读到更多更有趣的故事。于是,我们买来了看图识字,一个字,一个字教他。只要他愿意学,我们就教,他学腻了,我们就让他玩,从不强制。
我认为: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不能有任何功利色彩,教孩子识字、背唐诗、背小九九,他记住了我们便拍掌叫好,鼓励他继续背、继续学;记不住就让他下次重学。我们就领他做游戏,领他玩汽车、玩“积木”,让他知道学习不是一件苦恼的事,而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学习,才能掌握好多好多知识,长大了才有出息。
桃花盛开的5月,我和他妈领着他乘火车从吉林到长春,那时,春晓刚满3岁。小九九已背得滚瓜烂熟,已能从1数到100。途中,我故意逗春晓:“你知道英国人怎么查数吗?”春晓疑惑地摇了摇头。“他们的说法与咱中国人有点不一样,”我故意“卖关子”。“他们怎么查数呢?爸你快说嘛。”春晓搂着我的脖子,饶有兴趣地追问。“你听好了,l、2、3、4英文这样念:ONE、TWO、THREE、FOUR”。春晓奶声奶气地跟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念,逗得邻座的乘客笑个不停,从1到10、到20、30直到100,春晓眨巴着小眼睛,反复问、反复数。2个小时过去了,火车已到达长春,春晓已能用英语从1数到100了。乘客们纷纷夸春晓聪明,长大了准有出息。可我的心里最清楚不过了——儿子在智力方面与同龄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超常之处,只是他更用心一些,更专注一些,即便如此,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意做到的。
春晓在4岁多的时候,识字特别多、特别快,很快突破了1000字,能看些简单的图画书。那时,他读的第一本书是图文并茂的儿童版《西游记》。看完了,他拿着个小木棒和小伙伴比划着:“谁敢惹我,我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逗得小伙伴哈哈大笑。
春晓小时候很淘气,也特别爱玩,但他识字很用心,我便根据他好学的特点,由浅人深,教他一些常用的字。我还把他认识的字用大白纸写下来,贴在墙上,有空就考考他,让他增强记忆。上小学前,随着识字的增多,报纸上的大段大段文章,他都能顺畅地读下来。
闲暇时,我还经常领他去爬山、去游泳,还有意识地领他逛商店,丰富视野。有时,还带他到别人家去串门。在人家,春晓显得特别有礼貌,他不淘气,安安静静地呆着或是翻看连环画,或是玩玩具,显得非常投入、认真。如果说这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比别人更有“定力”,而这使他后来受益匪浅的“定力”正是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父母言传身教使之形成的兴趣和习惯。要让我说什么教子经验的话,我觉得: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趣味和习惯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