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一标准、统一要求,不珍重个性;
尽管翻身半个多世纪,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学苏学西,但都没有学成正果,而且偏离教学规律越来越远,只不过用从洋的现代口号掩盖了这种忽东忽西的乱象,同时在从政中追求业绩、天真地想用十年时间、在现有的投入下赶超别人100多年教育的体制、质量和规模(用经济思维提高教育收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没有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却一些低俗、腐化、媚俗等不良现象开始蚕食学校教育、甚至使得学校教育毫无抗力。在这种种的乱象当中,我们用很聪明的名词概括之:特色!一个看到后令人无限神往、阿Q或忘记或麻痹乱象的名词。
实际上,我们文化、传统乃至体制中的根子或本质没有变化。
走极端,唯考试成绩论。在这一指挥棒下,成绩不好就是失败的、是差生。为什么不能采用多重选有标准?因为上面不放权,只有统一划一才好实际操作;原来的高等教育照搬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以后一味追求西方模式,为什么不能兼备其优?因为只有彻底否定苏式教育才能获得现有的资源。胜者为王败者寇,成功了一切都是对的、合理的、有缘由的;抓到老鼠的猫是好的,给人以慰籍的宠物猫呢?难道不好?为什么只拿抓猫作为标准?
其实,中国有句古话:360行 行行出状元。现今的教育连这点都做不到,而是采用考试的唯一手段去挑选360行的状元。一所高校,应该包括360行中每一行的状元,甚至在招生中能把每一行的苗子选到高校中来。
二、全国人民都喜欢大、全、空,不求特色。恢复高考招生30多年来,变化最大的不是教育质量,而是规模,原来的专科变学院,学院成大学,大学又分三六九等,甚至很多的学院,居然也撤系建院;一个毫无军事学、医学、农学基础的学校,也盲目新上该类学科和专业,为的是领导们能牛气地说:本校学科门类齐全!绝大多数高校拥有多个漂亮校区,全然不顾办学规模和经济赤字,高楼大厦外是花草树木,其实里面是空荡的教室,许多理工医农学科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纯课堂教学如高中时代怎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招生规模入洪水不加控制、或控制了以后可以找关系、陈困难增加名额,进校以后连学生的实验教学都舍不得投入,这样的高校在30年之间为国家大跃进地在世界上实现了从精英培养变成大众化培养的飞越(当年的领导们经常的自豪语)。在大全空的追求中,浑然不顾办学的特色,甚至是为了求规模,败坏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声誉、摧垮了质量培养体系,上对不起家长孩子,下没法给国家和企业社会交待,但依然我行我素,为了虚名而不遗余力。
三、超前教育,无科学依据。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吓倒了全国的家长,主流媒体竟然跟着摇旗呐喊!孩子天性不一、爱好不同,家庭环境有差、地域文化相异,干吗就一个起跑线呢?!有的孩子考试不擅长但头脑灵活,有的学生数理欠缺但文史见长,但都是人才,教育的责任是尊重个性、善加引导,使得每个学生的特长及个性充分的发挥。有的孩子,确实没有音乐的天赋或喜好,但在家长的强迫下痛苦地练习;英语的学习已经提前到幼儿园,其实大家都知道,幼儿园数年的英语学习也不如小学一年级的效果,更大的伤害是过早的英语学习摧残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家长可怜的追求两件事情,或者承受两件巨大的压力:在外只顾赚钱,在家只抓学习。单纯得这个社会如此的可怕!